迷茫很多年,在人生的经历中,认识世界的路上,走啊,看啊,都快过半了,还是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是不是很失败?也许这样的感叹不仅仅是我,也许还有你,也许在这条路上我绝对不孤独,
想到自己十几二十年的学习经历,想到自己的高考,想到自己所带的那个小镇上的教育,我只想说,我被学习这个东西玩了这么多年,玩就玩了吧,玩完了还是不让我懂,越玩越迷糊,最后放弃学习。这样的决定也是源于自己完全没法去搞清楚它到底怎样可以被帮助到我的结果,在我的成人后的认知观上我对于没有意义的都是舍弃就舍弃吧。
看了《把时间当成朋友》,我想都没想就加入了新生大学,看到广告,抱着想了解一点编程的学习方法的最初,白了元学习的培训课程,夸张一点来比喻培训之后的感受的话:醍醐灌顶。有没有?
好了,废话说了一大堆。开始讲讲我的心得吧,对于元学习的三次课的内容,我做了整体的划分,觉得这样子对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可接受。
一、思维改变。
1、拼图理论。
郑老师的第一次讲座就强调了一个关键知识:学习是一种拼图,不是登高。学习需要有反馈,需要正向的激励。说实话,拼图游戏我倒是知道是什么,小时候总是会玩,简单的还好说,遇到难度大的就直接over,放弃。拼图就是一块一块的小碎片组合成一幅完整画面的小游戏。学习比作拼图,那么什么才是学习中某学科的那些小块碎片呢?这个是我之前听到这个理论后的一点疑问,相信讲到这,你也会有一样的感受吧?也许你会说:你个傻逼,那个小块应该就是那些零散的小知识啦!我想说的是,我也知道是这些小知识,但是这些小知识,怎么拼成一个大的板块呢?你想过没?傻了吧?
2、左脑右脑理论
讲座中有提到了一本书《想艺术家一样思考》,其实很有幸的是,这本书我之前就看过,当然我当时看,就是单纯的要学习画画,因为我本省是学习美术的,但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一直没有找到窍门,但是是半年前,看到这本书后,我尝试用倒着画的方法,花了书中的一些作品,的确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改变,首先就是感觉自己不知道怎么把那幅画画出来的,因为在作画过程中,我完全没有动脑子,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我画的是什么,就是循着线条的弯曲,走向来画的。画完后,在倒过来一看,我不谦虚的说:我被自己的水平吓到了!这幅画很好呀,棒棒哒!真是爱死了。发现这种感觉后,我将这种方法用在了色彩的绘画中,我画的时候也同样不考虑自己花的是什么,就是一点颜色一点颜色地看,当我把所有能看到的颜色全画下来后,同样的表情,同样的感受,我相信你懂得,还是那句:棒棒哒。因为此,我的绘画作品受到一些绘画同行的称赞,当时的感觉好极了。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人使用不注重逻辑的右脑的时候,是不会去考虑太多这个东西是什么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就将物品描画出来。在此之前,学习中的右脑使用,我没有想过,当然咯,主要是也不会想。郑老师说学习中右脑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感受整体。例如:在编程学习中,一个程序的学习基本上要有三遍的练习。第一遍我们可以运用右脑将一个程序的所有代码插件都复制粘贴,明白复制这个就可以得到那个,这样子,很快速地完整一个程序的所有代码的输入,完整的知道了边界。记住,这个时候只能用右脑来完成,因为只有右脑才不会在乎逻辑,在乎这个到底是什么,这样我们才可以一直做下去,当我们完成后,一个程序的整体框架就大体被我们感知了。再用左脑来看看一个一个的程序到底是些什么字母组成的,也就意味着第二遍就再手动输入一遍,熟悉代码的组成。这个需要有左脑的加入了,因为好歹人家代码也是字母组成的好吧?没有左脑的加入,你秩序都搞不清好吗?第三遍就更加要用到左脑了,不仅要手动输入这么简单,你还要搞清楚代码中那些字幕所代表的意义,作用。
写到这里你又没有再回过头想想拼图理论中的小块块呢?这个坑不是我故意留下的,因为最初我听到时候也没那么理解,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一个个的块块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叫做组块,组块有一系列的信息片段组成,比如:做菜,你知道如何切菜就是一个信息片段,这个信息片段其实就可以是一个组块,那么我们的学习就是一个将不同信息片段式的组块拼成一幅完整的过程。
二、误区
为什么误区要写呢?因为生活中的坑,太多!一不小心就进去了,进去了,也许是一阵子,但有些人要是永远不认识到,没有人帮忙拉一把的话,那就是一辈子。所以将郑老师所讲出的一些误区作为一个点写出来,一方面再一次提醒我自己,一方面帮助各位,好吧,那我们就看看有哪些误区使我们这么多年来根深蒂固的。
1,读书不扎实,你就废了。
这句话有没有很熟悉?至少我是很熟悉,从小我就被爸妈告知一定要一步一脚印的走,当你每一步都走稳了,你就学扎实了,就不会摔跟头了。但是显示情况是什么呢?的确,我听话了,我这样做了,但是我学着学着,我就泡网吧,我就逃学,就厌学了。
我现在就想说:这句话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人没办法用未知理解未知,我们要去学一个东西,要是里面的概念全是陌生的,你说怎么去把它学扎实?你要是不用右脑整体过一遍,指导大体框架的话,等待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放弃。
2、人家学得那么好,人家就是有天赋,你咋咋地···
这句话我也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成瘾性格的人,我很容易一头就扎进去,但是很敏感,对于每次自己做不好,但是周围人一下就做好了,然后老师是不是也会说那么一句:你看!有天赋就是有天赋!我TM想说;那我学个屁呀!我走行吗?傻逼!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赋的人的确存在,但是这都是小概率事件,基本上等于零。而一般的所谓有天赋者,基本上就是在学习上注重方法的人,这样一味的强调天赋的存在是不人性化的,绝对会阻碍学习者前进的脚步。而摆正态度,忘记机会成本这回事,才是正确的学习观。
3、学这个东西,那你可能要有个十年的练习。
我靠,十年,还是算了吧!常常被这样的话吓个半死。不是放弃,就是转向。
德雷弗斯模型将社会上的人分为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胜任者,精通者,专家。而且所占的比例初学者和高级初学者占到70%,胜任者占10%,精通者1%都不到,专家就更少了,10000小时理论说道从新手到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但是这是专家的程度,一般从新手到高级新手这个程度就可以在社会上谋得一线生机了,而且这样的练习是要400小时,相比10000小时的吓死人,400小时的练习少了10倍。看到这个,你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信心,相信我,只要你能坚持,并且又在正确的学习路上,不需要太久我们都可以习得一项技能。
4、学东西不要上瘾了,要有节制,你不能太拼了,这样不好!
电视上的网瘾少年,游戏瘾少年,都是他们咎由自取,自己沉迷的。但是我要说的是,也是让我很惊讶的是,真相真正的根源是社会,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上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找不到成就感,才选择的游戏,网络。人的最大乐趣来源于哪呢?就是自我的实现,你喜欢和一帮不想理你的人在一起吗?不喜欢吧?你就学着在社会上去节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去告诫自己不要乱来,不要过火,要有度。做人要有节制,这没错,但是做事,特别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一点瘾都没有,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你是真心喜欢吗?有瘾意味着真心喜欢,无时无刻想去做,当年玩网游《传奇》,那种感受你还记得吗?那种喜欢的感觉,时间什么的都忘了,这种感觉你能说它不是一种真心的喜欢吗?那么要是能对自己想从事的事情上瘾,哪有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所以上瘾根本上不是坏事。而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做事情上瘾,事事都上瘾。
三、践行
学到新东西就要去做,就要去践行,不践行,就等于没效果,没效果,那么学了这个东西,看了这个东西就是浪费时间,就是对自己不起,我想没有人喜欢这样吧,那么知道了,了解了,就执拗地践行吧!
1、高频小套路
我理解的高频小套路就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对一个学科可以快速上手的组块(chunking),包含一系列的动作,或者一系列的知识。这个高频小套路的获取渠道在哪呢?元学习中,郑老师说去网上买付费课程,去找最贵的课程学习,然感谢大牛人告诉你。但是我在想,要是没有这样的资源,那怎么办?得想办法呀。经过看书,学习,应该也是可行的。因为这样的牛人不是一般的时候能够遇到的,平常能遇到很难,说实话。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普通的穷逼来说,可行的方法可能看书来得更实际。在书中,对于这一学科,先做好自己的目的就是获取该学科的高频小套路,可能需要自己反复去思考,当然这个方法,也许没有问一个大牛人的来得更加高效,但是多买一些相关的好书,从自身入手,总结书中大牛的思想精华,也许会得到高频小套路,这就要求我们看书要学会去速读,略读,和选读。我知道笑来老师说读书只有一种,就是精读,但是没有适当地速读,跳读,你读着读着就傻了,就蒙了,目的性就有点弱了,我这种感受不是一次两次出现了,有时候读书读着读着就看字去了,进入一种右脑的模糊状态,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我有时候会出现,所以我觉得有目的性的读书,带着问题来读书对我非常重要,就像一个提神醒脑的药,时刻在提醒我,这句话是我想要的答案吗?读着读着,看到有关联的就划一下,记下来,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来思考,反思。所以学习一个技能,想要在书中找到这个高频小套路,我觉得学会挑书,学会速读,跳读,然后精读,是非常重要的。
想一想吧,自己之前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反正我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生活,对于套路,对于方法,从来都是陌生的,语文从来都是死记硬背,数学从来不注意收集方法,美术,从来都是临摹完了就完了,从来不过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完全没有套路的学习生活,让我对于学习这个事情,首先的看法是不喜欢,没意思,然后就是觉得遥不可及,这样的认知观让自己受苦了很多年,我不说假话,我是学美术出生,但是对于美术上的一些方法学习,没有老师教,我靠自己摸索,走了至少七年的弯路,我所说的弯路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高频小套路的辛苦,每一次画画都像新学的一样,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所以看着那些高手,看着那些牛人,我的感叹是人家有天赋,我基本上是没有天赋的,放弃吧!你看到没?没有找到高频小套路的学习,是有多么危险?因为你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从开始到放弃”的死圈。
所以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我告诫自己,没有找到一个高频小套路可以操作实践之前,请你先慢一点,找一找,再找一找,一定可以在你的努力下找到的,没找到的话,请告诫自己再等等,再继续找找,因为没有高频小套路的学习,不是说不可以学习,而是因为这样的学习会让你的效率,以及你的心态都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很可能会让你坠入“从开始到放弃”的死圈,既然这样,请重视这个高频小套路,请注意学习的组块,主要去积累,强加练习。
2、上瘾,习惯养成。
这里我说两个东西。在前文中我说到,上瘾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要是一个人从事一个事情或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要求自己要坚持,那么我觉得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是绝对不大的,因为你强迫自己坚持,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没有上瘾,没上瘾怎么会有大进步呢?但是怎么样才能上瘾呢?借助游戏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这个话题,我在《得到》上买了两本关于游戏化的书,简单说来,游戏的的几个核心模式有这样几种驱动力:1、史诗意义与使命感。2、进步与成就感。3、创意授权与反馈。4、所有权与拥有感。5、社交影响与关联性。6、稀缺性与渴望。7、未知性与好奇心。8、损失与逃避心。这样的几个驱动力合理的安排利用,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于某些事物上瘾,对于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好的作用。
习惯的养成,这里有一公式:行动(b)=动机+行动能力+触发点(mat)。这个公式很经典,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想要的习惯养成,适当地调整三点里面的适当因素,某一个事情对于行动能力要求高的话,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行动能力,例如在元学习里,要你学习编程的话,你会觉得对于行动能力要求你太高啦,你肯定不会想动,但是郑老师就是向让你玩一玩游戏,这里面行动能力就降低了很多,我记得我马上就去玩了,而且一开始玩,就上瘾了,那段时间天天在玩,通过玩,还学习了编程,你看这个行动就这样因为行动能力的调整一下成为了现实,那么想想自己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自己想的但是因为行动能力太高,自己缺乏动力的,自己畏惧的。是不是可以根据这个公式适当调整一下这个因素的门槛呢?还有那些习惯是自己需要养成的?根据这个公式来作调整,事都能够养成呢?我相信是可以的。曾经看了一本书,书上说,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自己,我们大脑知识我们的一个器官而已,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被这个器官控制住了心灵,运用一些方法,努力地践行,我们能多会主动权,更好的活出自己来。
3、拖延症
拖延症的起源就是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或者不了解的事物产生了恐惧感的一种预防机制,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自我保护,对于可能会受到的危害,我们本能的会保护自己,心理上的推迟,产生了拖延,但是拖延也是有后果的,也是要费精力的。在《战胜拖延》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的方法,很受用,里面讲到“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最难的工作,那么我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享受几个小时的安逸”这个观点给我的出动是很大的。我开始问自己:你是想要快速高效的先把事情做完,享受余下的轻松时光,还是想先享受轻松时光,在去把事情做完?相信有过生活经历的你,你肯定知道一个事情老是悬在你头顶是什么感觉吧?就像《战胜拖延》中所说:“没有什么比永久性的悬在一项未完成的项目中更让人疲惫的了!”既然这样我们可能会受到心里和身理的双重摧残,我宁愿选择一点不拖延的完成代办之事。
况且,我还说的是,我们拖延,还有很多原因源于我们的完美主义,和神圣感,这里我很通俗地说一句:你能完美吗?你有什么神圣感?你丫谁看呀?你就随便坐下得了,还以为真可以上天呀?本来就是随便弄下就可以了,你应该要想着弄得多么完美,结果不仅不完美,光考虑怎么完美了,什么都没做,这是最傻逼的。不要完美,不要扎实,不要脸,你做就做吧,谁管理你呀?
有没有更好一点?你还有拖延症吗?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道路上,我不孤独,因为你也不孤独,我们一起行走,“践行”在路上,马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