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清代名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这一番名言蕴含的哲理是:自身的阅历与读书是息息相关的,你的阅历越深,你对所读书的理解和领悟也会逐渐提升,这点与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颇相似。
所以,每次读《红楼梦》我都有了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在小学时期,稚嫩的我识字不全,打开厚厚的书本,发现很多字都还不认识,现在想来,我一直觉得那时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身边一直有个阅读导师——父亲,每当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都会问他,看到“甄”字,他会告诉我这是“甄子丹”的“甄”,看到“麝”字,他会告诉我这是“麝香”的“麝”,是一种中药材,那个初夏,扎着两条麻花辫的我经常会搬一张木制的小板凳坐在屋前的柚树下,捧着这本鸿篇巨制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照在我身上,洒下了零零散散的光斑。风过,雪白的柚花袅袅落在我的身上,而我却浑然不知。
初读不知书中意,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了个寂寞,那时的我只是单纯地觉得里面的诗词写得特别美特别地有意境,《葬花吟》、《题帕三绝》、《好了歌》、《芙蓉女儿诔》……,首首都是诗中精华,让人称赞不已。
在读《红楼梦》期间有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我无意间翻到了父亲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打开洁白的封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迫切地寻问父亲这句话的意思,父亲告诉我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人们对爱情的忠诚,那时我就在想林黛玉对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的吧。
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已是到了十六、七岁的花季少龄,这个年龄段的我也只是浅显地盯着几位主角间的感情线,纵观全文也只是看到了贾、林两人之间朦胧的爱意,欲言又止的羞怯,心里在感叹这样的爱情真的好美,最后看到贾宝玉因为丢失了随身携带的玉而神智不清娶了薛宝钗时,我也为林黛玉的死心碎了一地。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弱风扶柳,静女若姝。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从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情不知所起,从而一往情深到最后“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朝春尽红颜老”的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我也为这个如花似玉、命运多舛的美人黯然神伤。
还记得家门前的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种满了荷花,下雨的天气,我总喜欢撑着伞站在池塘边伫立,静静地看着雨水打在枯荷上,沉浸在“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中,思绪飘远。
彼时年少,却也经历过青春时期撕裂般的疼痛,所以对两位主角间的爱恨情伤真的有特别深的感悟。我总在想对于从小寄人篱下以诗词为心的林黛玉来说,她的内心也是有一点自卑的吧,那薄如蝉翼的未来,那患是患失的爱情啊,林黛玉爱得过于小心翼翼,同时她又是清高、冷静、孤独的,所以作者在书中给了她一个很高的评价——质本洁来还洁去。
张爱玲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林黛玉大致也是如此的吧。
《大话西游》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本以为这是一段美好姻缘,到头来却变成了一个悲剧。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有所遗憾才是让人最难以忘怀的。所以遗憾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美,以前我总以为人生在世,应当事事圆满,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生当中你所遇到的人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最初教会你舞步的人未必会陪你散场,同样的,最后陪你散场的人也未必是最初教会你舞步的人。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然何故凄凉如是?
我想除了宝玉的多情花心外,更重要的是林黛玉的家世以及处在封建社会的关系。封建大家族中,通常靠联姻巩固社会地位。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没有任何背景。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妹妹的婚姻并没有父母做主,而那个时代,女性是没有地位的,任凭黛玉敢爱敢恨,也不能主宰得了自己的婚姻,她也只能任人摆布,听天由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犹如一把刀子, 兵不血刃却往往能够杀人于无形之中。
鲁迅《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段话赤祼祼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时代是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变成了一座大山,压得我们都喘不过气。
命运这张看似无形轻柔的网,却往往桎梏着这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人。
而除了这些之外,林黛玉敏感任性的性格注定他们之间不会长久。我也曾试想高鹗如若笔下留情,让他俩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这样的婚姻真的幸福、长久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会是鸡飞蛋打,一塌糊涂,越过越糟。诚如《围城》里所写——婚姻就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好的婚姻其实是双向奔赴的,不能毫无底线地去索取和一味地付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人生当中要有多幸运才能如此呢?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转过身,我已泪流满面。感谢那个人曾经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我知道他让你流泪、让你受伤,可是他也教会了你成长。
开到荼蘼花事了,烟尘过,知多少?
春雨细细,枝叶颤颤, 桃树下,我撑着一把油纸伞,身穿一身淡绿色的旗袍,手捧淋湿了的落花,喃喃自语:“林花落了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露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几年前再次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它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本多维度的著作,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整个故事不仅仅只写了爱情,还写了人性的丑恶,彰显了人性的光性。我一直觉得整个《红楼梦》里的人就像活在一个没有打理的花园里,里面既长满了野草,又开着为数不多的鲜花。
美丽精明心如蛇蝎的王熙凤、温柔沉默麻木懦弱的迎春、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袭人……从他们的我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荒芜与颓败,机关算尽到头来落得一场空;反观能屈能伸情商高超的刘姥姥、活出自我格局高远的探春、人间清醒有勇有谋的鸳鸯……,她们却在苦难中活出了另一番韵味,心里很苦的人,有一点点甜就能填满。在这个污秽不堪的大花园里,她们也努力地绽放着自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如此也就够了。
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写道“从来佳茗似佳人”,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佳茗呢?而《红楼梦》恰巧如此,初饮,囫囵吞枣,晦涩难懂;二饮,茶香四溢,入口丝滑;三饮,清新隽永,生津回甘。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纵使那些如花朵般璀璨的生命已经悄然逝去,但是《红楼梦》带给我们的感想远不止于此,等年长些再来翻阅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收获了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红楼梦》,半生遗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