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焦虑,每次睡醒都觉得头昏昏沉沉甚至头痛。工作让我压力山大,每天都接收到各种信息,比如谁谁又发论文了,谁谁申请项目又中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会不自觉地感到焦虑,为自己的止步不前感到焦虑,为自己没有行动力感到焦虑。
很久之前看过一本书叫《身份的焦虑》,书里提到当代社会的普遍通病——身份的焦虑。身份的焦虑是指是一种担忧,它是在承认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的差别的前提下,在与他人比较和对未来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在心理方面,身份焦虑“患者”由于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会出现迷茫、紧张等情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走向何方。但是,当身边同等级的人取得成就时(如晋升、加薪),会产生嫉妒和仇视的情绪,同时因为担忧自己会被比下去而产生焦虑体验。在行为方面,身份焦虑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符号化消费,即对商品的消费已经逐渐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是转向对其所蕴含的符号价值的追逐。第二个特征是对励志学、成功学的狂热追求。从阅读书籍到听励志讲座,从《卡耐基成功学》到《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人们对成功似乎有着无限的期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迷茫。第三个特征是社会参与率降低。对于身份的焦虑很严重的个体来说,身份的焦虑意味着不被群体所认可、关爱,这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屈辱感、群体疏离感,因而逐渐远离群体,社会参与度降低。
人为什么会产生身份的焦虑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两种需求属于人的基本需求,只有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时,人才会去追求后三种需求,而对身份的追求基本上也就是后三种需求的体现。所以,当人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时,也就是身份的焦虑出现之时。导致身份焦虑的社会原因包括:“精英崇拜”思想的盛行、势力倾向以及现实中的制约因素。“精英崇拜”思想使人相信,一个人富裕说明他是德行高尚的人,一个人贫穷虽然值得同情,但是其咎由自取;势力倾向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被人唾弃,得不到尊重;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使人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往往落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导致身份焦虑的个人因素包括:被爱的缺失、对自己的过度期望以及性别、职业、年龄、信仰等因素。被爱的缺失导致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匮乏,对自己的过度期望使其自尊心容易受挫。此外,身份焦虑在性别、职业、年龄、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
那么,该如何克服身份的焦虑呢?焦虑是欲望的产物,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对身份的焦虑可能永远无法根除,我们只能尝试着去讨论它、了解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缓解之道。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如绘画、悲剧、漫画等)逐渐加深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减少势力和偏见对自己的影响。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最近把《无声告白》这部小说又看了一遍,对于缓解身份的焦虑有一些启发。
小说以主人公莉迪亚的死亡展开。一个别人眼中的完美女孩、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为何会选择自杀呢?这得从莉迪亚的父母说起。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从美国的非法移民,虽然他具有哈佛的博士学位,是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心底仍然是自卑的。他觉得自己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无法合群的挫败感如影随形。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则与父亲詹姆斯完全不同,她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渴望与众不同——成为一名医生,打破当时的性别刻板印象。然而,随着她的意外怀孕,她不得不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做着繁杂琐碎的家务,每天围绕着孩子和丈夫打转。这让她觉得压抑、痛苦,却别无选择。这些压抑的情绪随着玛丽琳母亲的去世爆发了——她的母亲一辈子都是一名出色的家庭主妇,没有自我,却沦落到被丈夫抛弃、无声无息死亡的下场,彷佛没有活过。玛丽琳下定决心不重复母亲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离家出走,重新走进大学学习,完成自己的医生梦想。然而,玛丽琳发现自己无法放下家里的2个孩子,同时因为怀了第3个孩子,不得不再次重返家庭。另一方面,在母亲离家出走的日子里,主人公莉迪亚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自责中,她觉得是自己犯错了母亲才会离开。于是在母亲再次回家后,莉迪亚想尽办法取悦母亲,只要是母亲期待和喜欢的,她都会去做。莉迪亚的举动让她的母亲再次燃起了希望,她把自己的医生梦想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给她买各种女性科学家的书,全心全意辅导莉迪亚的功课,给她自认为全部的爱。莉迪亚一开始也能完成母亲的期待,她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却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但是后来,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她不得不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假装跟同学打电话,不得不学习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大学物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很多需求。好在她有一个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的哥哥内斯,内斯像莉迪亚的救命稻草,总是在莉迪亚感觉快窒息的时候给她以安慰和希望。但是,后来内斯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要离开家了,这让莉迪亚觉得自己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将失去,她感到窒息和绝望。
莉迪亚意识到一开始就错了,她不应该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内斯身上,她需要自己去面对生命的课题。不过遗憾的是,她选择以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重新开始。在莉迪亚死后,母亲玛丽琳在整理莉迪亚遗物的时候才明白,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科学,她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期待,只是为了让父母开心。玛丽琳失声痛哭,却只能抱着终生的遗憾度日了。
那么,这个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如果玛丽琳坚持自己的医生梦想,勇敢的做自己,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如果詹姆斯能够摆脱身份认同,认识到种族并不代表他本身,结局是否又会不一样?如果莉迪亚再勇敢一点,放弃这种决绝的方式,结局是否又会不一样?《无声告白》的封面上有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就是摆脱身份认同,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接纳真实的自我,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梦想。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与未知的自己、真实的自己相遇。
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一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并克服现实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努力加以实现。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这个理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对目标的认可程度和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乘积。基于这一理论,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目标是自己的目标,还是别人对你的期待?如果是别人的期待,可能与自己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往往很难坚持。(2)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vailable)、与价值观一致的(Revelant)、有时间限制的(Time-based)。比如你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在2021年12月31前体重减轻5公斤,而非简单的把目标设置成我要减肥。
愿我们都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不再为身份感到焦虑,意识到自己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