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以一份好心或爱的名义滔滔不绝的说话,抑或是因为自以为是的给出建议或评判,有如沟通中的自传式回应。
曾经我会把自己觉得宝贵的知识分享给女儿,感觉那是一份爱、一份责任,但在她看来,那是对她的教育——她不喜欢的教育。因为她没听进去,或不耐烦,我还会感到不满,然后继续说,甚至转为批评。 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这都是典型的自以为是。
试问:你给对方说之前,是否想过对方的感受?是否思考过你分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再或者你希望的目的达到了吗?如果没有达到,那是谁的失败?答案显而易见,我的失败,因为我是需求发起者。
再后来,我就开始反思、自我觉察,发现学会闭嘴是我最该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之后,学会闭嘴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会闭嘴是倾听的前提,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而且需要学会深度倾听。
那什么是深度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了解话语背后的事实、感受、需求。
倾听可以分为3个层级:听己、听言、听意。
听己:属于自己潜意识层面的直觉反应,基于自己感受到的理解,但未必是对方的需要。或者连事实都不是。
听言:属于言语的表面内容,或者是演绎层面的问题,而非对方需求的真相。
听意:读懂对方的钥匙,了解对方的事实、感受、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听意”的层级,让对方愿意打开心扉,让自己更好的了解对方,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接纳、回应、求证。
接纳的关键,就是要学会闭嘴,当然要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思维判断和心里判断。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评判思维?建议避免以下四种行为基本可以了:安慰、提问、建议、评判。那么你是否会觉得这么都不行,那就变成沉默无语了?当然不是。
你要做的就是第二步:回应。用你的肢体语言回应。 适当点头,表示我已经接受到了。 自然微笑,表示轻松友好。 目光关注,表示尊重和关注。 肢体同步,展示和对方同频。 记录摘要,表示重视,也便于回顾。 有了这些,一方面给到自己深度理解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不至于发生因为没有闭嘴,而误读对方的需求。当然期间如果需要适当的语言回应,基本可以采用关键词的重复,以让对方更好的感受到你在认真听。
最后才进入第三步求证。通过语言向对方确认我听到的事实、感受和需求与对方内心的想法是否一致。
只有深度倾听,了解的对方的内心真实需求,对话才会有效。
另外倾听还有4个好处:增加知识、增加说服力、豁达心胸、赢得认可。
学会闭嘴,给深度倾听创造良好的环境。
方法和技巧再好终究是工具,自我觉察才是生活的色彩和创造奇迹的源泉。学会闭嘴学会觉察,生活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