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看《倩女幽魂》,沉醉于鬼怪故事中,只知鬼怪恐怖,哪怕见到小倩也要捂眼。电视台放了很多次,记忆里只有零碎的故事,年幼不知爱情为何物,觉得歌好听,演员长得也好,常常会忘了所以,整个人全在电影里,心情随着男女主角起起落落,过了好多天,还在回味美妙的故事。
青灯古卷,书生和佳人赋诗作对,直觉得美,又说不上哪里美。
后来条件允许,有了DVD,记忆被勾起,就去淘碟,淘出来《倩女幽魂》三部曲,那已经是高中时候的事了。
当然不怕鬼怪,在乡下的暑假里,一口气看完三部,一遍又一遍。看明白了故事,也看明白了片中的世界。
看早年的香港片,常有怎么能这样拍的惊喜感。这份惊喜一开始是来自于自己的无知,后来看多了,遍历各种类型,再看早年的港片,还是愿意一遍遍拉出某些特定的镜头,看人物特写,看取景的审美。
还是只能赞叹。余华在小说中写乱世,由菜市场写到贩卖人肉,称之为菜人市场,读时心中一惊,想起宁采臣所处的时代,人伦世道不复,导演还给那群吃人肉的壮汉狰狞的特写。
人在时代里浮沉,因缘际遇,拍给你看,入戏容易,出戏时唏嘘。
一年又一年,阅历渐长。发现戏里的美,都凋零在时代里。想活在戏里,一不小心,就神经衰弱。
戏剧是调味品,在看戏的时候入戏,看完要尽快出来,在现实的维度,个人冷暖,很多时候无法与他人说。
凡是能与别人说的,都算不上寂寞。
2016年末的电影,《摆渡人》被张嘉佳撑的太满,戏里到处是王家卫早年的影子,拍成这样,墨镜先生功不可没。张嘉佳的故事写成书,骗了一批二流文青,到大荧幕上,就显得拙劣。
牛逼的导演,要照顾大众智商,他们懂得虚实和想象。
后来《情圣》出来,三观被摆上台面,把现实搬上荧幕,把美好和丑恶揉在一起,就有大众开始骂街。
有人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你的故事,配不上我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