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字益甫,又字伪叔,别号三铁、冷君、悲庵、无闷、笑道人等,道光九年(1829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商人家庭,经济条件颇丰。
赵之谦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父亲教导下读书写字,17岁时对金石研究产生浓厚兴趣。19岁考中秀才,后又接触到其他名门家族并广读书籍,学业大进,考中举人。
赵之谦35岁始进京会试,但屡试未果。这期间他与饱学之士交游,寻访古碑,这使他在文化修养和对书画、篆刻、金石研究方面视野大开、受益良多。此时也是他书画艺术的高峰期,声誉日隆。
1871年,赵之谦的才识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先后出任潘阳县令、南城县令、士品之官。赵之谦一腔抱负,本想为民造福,但几年的官场生涯让他看透了官场的昏庸龌龊,又因不能读书、作画而自恨,于1884年在忧郁之中离开人世,享年56岁。
赵之谦的创作以花鸟画为主,表现题材广泛,各种小动物、蔬菜、草等都是其表现对象。性格及坎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绘画风格。他师承传统与自然,取名家的精髓运用于自我创作中,使雅俗合二为一,作品艳丽而不媚俗,笔意奔放而有理法,形成了一种温厚儒雅、古拙浑厚之美。
赵之谦的绘画特色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以物寓情、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诗书画印一体;在传统文人画长于用墨的基础之上,发挥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不失雅逸,色彩富丽。他的线条以书法入画,饱含书篆的金石味道。
在《墨松》中,自题“以篆隶法画松,古人多有之,兹更间以草法,意在郭熙、马远之间”,足以看出他笔法既强劲古朴又活泼自然。画幅构图饱满,笔墨清润苍虬大气,用笔一反常态,辄以篆籀即兴写之。看得出,画家在创作此幅作品时,其内在心情是非常畅快的。一气呵成的笔墨气势,亦如徐渭奋笔疾写狂草一般,毫无迟滞造作之态。
赵之谦以篆隶之笔写松,并不是杜撰和臆造,而是“有法可依”。“ 古人多有之”即“古人多用之”。早在北宋郭熙、南宋马远便有意韵之笔而为之;明代徐渭以狂草写大写意花卉,气壮古幽,殊堪风范。赵之谦的写意花卉上追宋元、下逮明清,加之融篆隶笔墨之幽古,狂草之气而自出新机,内含之境颇具金石画趣。
《墨松》画幅右下的“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圆朱印,乃赵之谦传世较具代表性的一方篆刻精作,是刻给老友曹葛民的。曹与赵私交甚密,常有翰墨诗札往返。曹信奉理佛,赵深受其影响。故画此墨笔苍松,而不着半点颜色,赵之谦内在思想的凸显,已渐渐遁入“人淡于菊”的空灵之境。
赵之谦在用色方面吸收了陈淳、徐渭、李鱓等人的表现技法与特征,同时借鉴恽南田的风格,并吸收了民间艺术明快艳丽的色彩。郑振锋在《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中说:“他常以浓艳的色彩,布置全幅的牡丹花、桂花等季节性花卉,虽是满满一幅却不显拥挤,更没有杂乱之感。他是在艳裹浓妆里呈现自己特有的既紧密又潇洒的特征,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赵之谦的山水画不多,从其山水中可见他对石涛的山水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传统的笔法、墨法的基础上又有别于古人。他的山水画题款说:“此画家所谓无理画也。然登上极顶往往遇之,奚宜决以理矣。”这说明他是师法自然,是在对自然客观物象的观察感悟后而表现的。
《积书岩图》是他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一组岩石的形象。他将岩石以特写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刻画,以焦墨、枯笔像勾画古松鳞一样进行皴擦,使岩石突兀起伏,再将泼墨和色彩晕染,表现出岩石嶙峋的感觉。浓厚的山岩下,有水波在流动,在山岩映衬下,显得更加明静,充分体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景象。此外,岩石上部、松树上端有一山洞形状,一箱箱书籍存放在那里,显然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表现的。
赵之谦的人物画以写神为根本,不求形式,贵在写神。其《钟馗图》、《罪魁星图》等,都深入刻画了魁星醉意之态。作为文人画家,其作品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即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他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士气,即所谓高雅脱俗的文人风度。在技法上,讲究笔情墨趣,纳书法于画法,将书法的表现力融于绘画之中。
书法、篆刻是赵之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功力对绘画起了很大的作用,是继邓石如之后,给书坛以重大影响的第一人。赵之谦早年受碑帖的影响,师法于“二王”、“颜体”,并观摩了大量名家的真迹,吸收了魏碑的雄厚气势,同时博采各家之长,形成外秀内刚、寓遒劲于流动之中的魏体之风。
他的篆刻与书法、绘画相比有更高的地位,人称其“新浙派”或“赵派”,堪称篆刻史上的近代第一人。虽然赵之谦并未久居上海,但以他的书画、文字、篆刻艺术而言,可谓海上画派的开派之祖,对其后的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