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这首诗诗一首颂婚诗,诗中着重表现的是对新婚女子的美丽纯洁的歌颂,以及对她婚姻幸福的祝愿。
01 原文与释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三月的)桃花刚刚绽放,红红的花儿蔚然成霞,风华灼灼光耀迷人。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姑娘要是出嫁了,(她的)家庭生活一定很美好。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小桃钮儿长得多姣好,红白的桃儿多肥饱。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这姑娘要是出嫁了,家庭生活定然美好。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小桃长得多姣好。绿绿的叶子多繁茂。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姑娘要是出嫁了,家人的生活定然很美好。
02 解读
这是一首颂婚诗,既歌颂女子的美丽和纯洁,又有对女子的美好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古代汉儒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生育,照顾家里。)
汉儒论诗,不过是美刺两端,不少诗的主题遭到歪曲。《诗序》认为《桃夭》和《关雎》一样,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
清人方玉润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迂腐难通,不足以发明诗意,并指出“盖此诗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类同。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诗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此说比较客观,可为参考。
《桃夭》共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吟咏的是对新娘子的祝愿。实际上祝愿的中心意旨不过是一句话:即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三局中或两字颠倒,或更换一字,其旨归都是相同的。即对多子多孙家族昌盛的祝愿。
古代以传宗接代为大事,以多子多孙为洪福,故在婚礼上常常表示出这种愿望和祝福。婚礼上对女子及家族的祝福。
而整篇诗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句子,翻来覆去地吟诵,也反映了对子孙繁衍的重视,对家族昌盛的祈愿。
03 艺术成就
此诗文辞优美,让人咏之拍案叫绝。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善于运用比兴。
每章诗的前两句,均以兴作起。
起首二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之便觉出手不凡,艳丽绝伦。虽为比兴,但这种兴不是单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凑韵。而是兴中有比,是带有象喻性的兴。那艳丽的桃花,正象喻着“之子”(女郎)的美丽,象喻着豆蔻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
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桃花比做少女的比喻句,是一个天才的比喻。这种比兴一经创造出来,便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全诗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始了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很大。“面如桃花”“艳若桃李”等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成语。
二章之中,分别以桃李,桃花,桃叶作比兴,同中有异。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有蕡其实”是形容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点。 它不仅形容了桃实的硕大圆润,还可使人想象得到桃子的色彩,仿若嗅到了桃子的香甜。
三章的“其叶蓁蓁”,仿佛使人置身于枝叶繁茂的桃荫之中,清风阵阵桃叶沙沙,又微微带着桃子的清甜气息。
那艳丽盛放的桃花在阳光下蔚然成霞都灼然光彩,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使人联想到新娘艳若桃李的面庞和秀丽窈窕的身材。那低垂的夭夭桃实和浓厚的桃荫,使人联想到新娘的曲线美和浓厚的青春气息。
三章的比兴,绘成了一幅“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图像,是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也象喻着女郎新婚之后的多子多福,比兴的成功运用,使得祝愿之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增光增彩,耐人寻味。
《桃夭》三章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吟咏的是对新娘子的祝愿。实际上祝愿的中心意旨不过是一句话:即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三局中或两字颠倒,或更换一字,其旨归都是相同的。但并不感到语复文繁,反而觉得娓娓动听,含蓄有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桃夭》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善于炼字,巧于变化,虚实结合。尤其是用“灼灼”形容桃花,千百年来,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物色》曾文:“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以改易一字的佳构。从‘灼灼其华一句,的确可见炼字之法。另外,“之子于归”是赋实,“宜其室家”是虚想,设想“之子”的婚后生活,两句之中虚实相间。
从首章的‘灼灼其华’到二章的‘有蕡其实’再到‘其叶蓁蓁’,三次变换比兴,无不自然贴切,复中有变,屡见屡新,通过变化,是诗词艺术的形象更丰富更具体,体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