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
通过罗森塔尔的实验,我们明白了,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孩子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爱迪生那样聪明。可是,要知道,爱迪生之所以能成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家长鼓励的。
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了3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因为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好好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灯、电影、录音机等都受惠于爱迪生的发明,归根结底归功于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效应。
正如积极的期望可以很好地激励孩子一样,消极的期望也可以重重地打击孩子。有人曾对少年犯罪儿童做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许多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由此可见,在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消极的心理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多么大。
有些家长因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费了一番工夫不见效果,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失望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训斥、埋怨甚至讽刺、打骂。家长由于不能满足期望而对孩子施以心灵或身体的虐待是很不理智的,非但改变不了孩子的现状,弄不好,还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论孩子的学习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家长永远要对孩子说:“只要你认为自己确实尽力了,我们就接受任何结果。”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说:“我们相信,你能行,你还有潜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让孩子经常从父母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父母的心理预期,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就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断定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误孩子终生了。换言之,只有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寄予孩子适度的期望?
首先,对孩子的期望宜在他努力可及的范围内。譬如,孩子的智商是110,你可以给他智商120——130的作业,让他接受挑战,建立他对自己的信心;倘若只给他智商90的作业,他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不要因为孩子失败或做错事,而随便给他加上不雅或有损他自尊心的“标签”,这样可能会对他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再次,赞扬和奖励虽可鼓励孩子,但应让孩子的行为慢慢提高层次,达到自律的自发行为,即使没有大人的奖励,依然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最后,高难度的事情,要视孩子的能力,最好分成几个阶段。同时,每完成一个阶段,可以给他一些鼓励。
此外,不要让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陷入焦虑与挫折,甚至泯灭他原有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