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4岁开始学琴,到如今算算有27年了。矮马,真久啊!说不定比现在看文的你岁数还大,好吓人。
对,我就是传说中那个曾经每周末都去上兴趣班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与琴童都是被父母威逼利诱的苦逼官设稍有不同的是,我很喜欢音乐。
也是因为兴趣的保驾护航,我抗过了枯燥的基本功练习,熬过了厌烦期,顺利地走到了今天。
如今,音乐似乎已经超脱了兴趣的层次,升华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每当我思考何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时,那些能够被称之为亮点的,十有八九都是练琴的副产品。
-1-
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奏,水平高下立现。区别在哪里?
细节。
初阶的演奏者只能顾“面”,大面儿上不出纰漏,能顺下来就算阿弥陀佛了;有一定水平之后开始有能力顾“线”,从大面深入到每一个乐句的推敲;而真正的大师顾“点”,在他们那里,每一个音符都十分考究,不仅音高、时值精准,更能够注入充沛的感情,哪怕是休止符,也一定是情绪的延伸。
但是,对“点”的照顾并不代表点点俱到。恰恰相反,可能是为了要突出某些“点”,而不得不弱化掉另一些。
音乐的感染力在于对比,没有弱,就衬不出强;没有低,就显不出高。而所有对比的基础,就是先理清每个“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先、谁后,谁强、谁弱。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于是很多人信了,一头就扎进了浩浩荡荡的细节中去。埋头苦干,累得要死要活不说,结果却常常是抓住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重要关键的叫细节,其他可有可无的只能算是细枝末节。决定成败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所以,比一头就扎进细节更重要的,是站在顶层先向下望望,看清楚哪里是关键,哪里是重点,然后再去埋头打磨。
如果对每一件事都分配同等程度的精力,只会让自己陷于疲惫,作茧自缚。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意味着能做好每一件事,而是他们能把重要的大事做到100分+。
就如同再有名的将军也绝不可能每一场战斗都胜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名声。因为人们记住的,永远都是那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他们打得有多漂亮。
-2-
这是一个崇尚快的时代,无论是畅销书,还是爆文,都信奉快字诀。随处一看,都能看到《5分钟快速入门学会XXX》、《10分钟看懂乐理》等等吸引人的标题。
可是就我20几年练琴的经历来看,学乐器这件事儿但凡与速成沾边的,最后多半都是个豆腐渣工程。
上大学的时候参与组织艺术特长生的招生考试,我发现很多人曲子奏得有模有样,一到了试谱就抓瞎。连毫无难度的切分都可能识别困难,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还有很多琴童的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刚学了没多久就可以考X级为傲。讲真,西天取经刚过了开头几难,就高兴成这样,要是通关了,还不得美上天?
哦,不过这样的家长一般都是越往后学发觉越难。速成不了,没的吹嘘,就都渐渐作鸟兽散,打了退堂鼓。
练琴这件事儿和盖房子一个道理,基础没打牢,越往上越危险。
想要快?一定得先从慢开始。
当年练琴的时候,遇到过一首技巧要求很高的曲子。尤其是快板一段,越是着急想快,就越是手指打绊,绕不清楚。
后来我索性一个音一个音地慢慢细磨,结果理清楚了之后,反而轻松地达到了要求的速度。
这一点启发让我一直受用至今。
工作中的我是个出了名的小快手,我快的秘诀其实就是开始慢。每一项新的工作,刚接手的时候且要慢慢磨几遍,还非得一边做一边总结。等到梳理结束,总结完毕之后,才能考虑提速的可能。
所以,我清楚地知道,哪有那么多轻而易举地“又快又好”呢?
不过都是背后有“慢”来做基础罢了。
-3-
每一个琴童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从模仿自己的老师,到模仿大师的经典版本。
先是反复听,然后揣摩每一个演奏细节,最后再尝试自己来复制,这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但是,对音乐的学习绝不能以模仿结束。因为比模仿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很多年前,北京台有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叫《超级模仿秀》。全是老百姓参与,看谁模仿明星唱歌更像,谁就是冠军。一时红过很多小刘德华,小张学友,小邓丽君。
我不知道那些选手最后遭遇了什么。我只知道,自己曾经也好模仿别人唱歌。可是有一天,当我想摘掉“小XXX”的标签,变回我自己的时候,却没有人记得我的名字。无论我做何努力,说起来永远都是“小XXX”。
那一刻我才理解,做别人的影子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成也由此,败亦由此。
后来我练琴,特别不爱和大师的版本一样。总是喜欢瞎琢磨,折腾自己的风格。当然,那样的尝试在传统看起来的确是离经叛道了一些,何况结果并非总是成功的,甚至也有被老师骂的时候。
但是我却乐在其中,尤其是演奏之后,听着别人的评价从“你是XX的学生吗?”慢慢变成了“这曲子奏得有点意思”之后,真的满心都是成就感。
我最不喜欢的赞誉就是“你像XXX”。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评价时,都会下意识觉得对方很敷衍、很不真诚。
也许,是对相似这个词太过深恶痛绝了吧。
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写文说自己学乐器,总会归结于“艺术陶冶了情操,修养了身心”之上。
但如今,真要来务实地总结练琴带给我的好处,还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苦思冥想的结果是,我觉得练琴帮助我建立了良好的思维与做事的习惯:关于抓重点与磨细节;关于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还有,意识到哪怕自我再不堪,也比模仿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