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一本提升领导力指导性书籍,但也是非常适用于普通人的。书中就如何提升个人能力而提出三个颠覆常规认知的“陷阱”思维。对我感颇大,让我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下面主要看看这三个“陷阱”到底是怎么样阻碍普通人的发展的。
一、人际交往陷阱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我们家孩子就是“自来熟”,跟谁一见面都像老熟人似的,很快就和对方打成一片,非常讨人喜欢。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孩子的的,说明人家社交能力强,情商高。能随机应变得融入社会,现在这样多变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非常需要这样的人。
如果你想被社会肯定,你就要有说出自己意愿的勇气,就不能惧怕与他人的社交,并且社交的对象不要设置为同一环境下的同一类人。
有句俗语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都拒绝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以前我也以为这是对的,人嘛,要活出真实的自己。但听了《能力陷阱》这本书后,改变了我的认知,书里把这种现象称做“人际交往陷阱”。其实这是出于“自恋原则”与“懒惰原则”而形成的。
自恋原则就是只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懒惰原则就是只和自己距离相近的人交往。
许多人都认为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互相利用”的,是虚伪的,是带有目的性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卑鄙的,别有用心的。所以很多人拒绝离开舒适区以外的圈子去建立人际关系。这就陷入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人际交往陷阱”。
但我们发现优秀的人,都会在自己社交圈之外各个领域里不断的寻找和建立人际关系,寻找自我发展与提升的机会。并不是拘泥于现有的封闭的社交圈内。
因人际关系有三个特性:广泛性,连接性,动态性。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建立自己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圈。
二、能力陷阱
我们都以自己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而自豪。因为擅长的工作带给我们成就感。于是我们就一直去做这件事情,让我们相信自己擅长的事情最具有投资价值,也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别人看来,你所擅长的工作就是你的吃饭碗,你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除了这还能干什么呢,于是,就被这些擅长的技能禁锢住了,有的人一辈子就会做这一件自己擅长的事情了。这就是“能力陷阱”。
当社会环境改变,社会需求有所变化时,你所具备的这个擅长的技能一下没用了,于是你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人很多啊,企业改制、生产工具智能化都会让一些技术人员失业的。
所以,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还要不断的学习,不要惧怕变化。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想学习,总会找到方法和突破口。
三、真实性陷阱
中国有句俗语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哪个山上唱哪支歌”“入乡随俗”。这些俗语都是在说一种变化,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有些人就会认为这是“变色龙”,人应该做真实的自己,不应该说变就变。
我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保持自我的一个人,有棱有角,当然象我这样的人在职场那肯定是吃不开的。幸亏不在江湖。但,就这样也会受到一些挫折。夫君就告诉我,人在世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要和各类人打交道,要学得活套一点。还有一位网友曾经告诉我说,人要活的象水一样,给你什么环境你就能是什么样子,但本质不变。后来看了《道德经》才明白上善若水就讲得是做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今天的《能力陷阱》提到的“真实性陷阱”与“上善若水”的道理如出一辙。突然觉得我们的祖先真是很伟大啊!
今天看到文友阿煲的写作体会,她一开始也不敢接那个写作任务,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最后她还是按要求完成了13万字的书稿。她最后说的一个观点“把包扔过墙去”也让我很受启发。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逼自己去一试的勇气。如果把包先扔过墙去,要想取回包,必须要爬过墙去,你才能知道这墙到底能不能爬过去。
通常我们都是先想再做,老是为不做找借口说是还没有想好呢。而本书的理念是先做后想。要想改变,最佳的时机是现在,最佳的方式是去做。
当你看完这三个“陷阱”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我们身边坚持自我的人有之;道不同,不与交的人有之;只做擅长的事的人有之。想想这样的人最终成就怎样?人很复杂,自然界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么能例外呢?
【自我蜕变之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