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看了原著小说,再看的电影,与小说比电影给了许多妥协,没有把赤裸裸的悲剧放在观众的面前,结局是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景象,里面有着张艺谋导演惯用的阿Q精神,好让整部电影的悲剧展露的不要这么彻底。最终,在这部电影的结局中我更倾向于相信就是这般,不愿再回想原著后面家珍的去世,文中没有提及的春生的死亡,馒头被噎死戏剧般的笑话,以及二喜的离世。想想一片团圆之景到最后竟然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贵一人以及他的牛。一直觉得福贵买牛以及与他与牛的相处田野中福贵心态的变化,才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只可惜电影中没有提及。再加上电影中对两个孩子死亡的轻描淡写的描写也是十分的可惜,可以说前四十五分钟电影因为省略了太多细节而显得有些空洞乏味,文中最喜欢的有庆的描写却在电影中被如此轻易带过,以及福贵爹的死亡也被一张遗像匆匆代过。对比而言,小说更具有冲击性,现实性。正如作者在开头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电影中或是因为当时时代所迫,终究还是没能拍出所有的内容,但是就凭这些就足以震撼了整个影视业,可见现实中悲剧的冲击力是有多大,余华老师写的书是多么赤裸现实,是多么的真实。
摘抄几段文中喜欢的文字吧,这是一个讲述者福贵的一生。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己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