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70后在忙融资,80后在忙还贷,90后在忙加班,95后在忙追星,00后在忙作业。”
每个人都像是被生活按了快进键,被榨干得不剩下一点清闲。
如果让你躺在床上,闭上眼回想自己今天究竟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你是否能快速给出满意的答案?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忙着赶车、忙着点餐、忙着重复枯燥的工作、忙着在被窝里熬夜刷剧······
大家就这样迷茫地忙着,忙得连和亲近的人相处的时间都没有了。
忙到头来才发现,却只不过是把枯燥重复的剧情演了一遍又一遍。
1.忙治百病?骗人又骗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忙,从一种无奈的生活所迫,变成了值得炫耀的主流趋势。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让自己忙起来。
心情不好?让自己忙起来。
工作不顺?让自己忙起来。
感情破裂?让自己忙起来。
“忙”就好似药师佛的一剂万能药,包治百病。
似乎只要忙起来,一切就好了。
可事实呢?这些难题可曾因为你单纯地忙起来,而有半点实质性的解决?
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大家对“忙起来”,有一种奇怪的迷信和崇拜。
这种注重仪式层面的“忙碌”,从学生时代到工作职场,都如出一辙。
大清早起床到图书馆,埋头苦读到中午吃饭,匆匆狼吞虎咽后又继续学习到晚上十二点。
哪怕双休也不肯给自己留一点思考和放松的时间。
就跟流水线上生产零件的流程一样,看似刷了很多题,成绩却不见实质性的提升。
很多人直到工作后,还把这种学生时代的假忙碌引以为傲。
一群人下了班哪怕没什么事,也耗在公司不回家,有时候是演给领导看,而有时候是演给自己看。
只要有一个人没走,那剩下的也都不走,至于为什么不走,没目的,当然也不重要。
只要能为自己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忙碌的形象,那就足够骗人慰己了。
2.懒蚂蚁反而不挨饿?过分忙碌,不过是精心编织的陷阱
如果说“我很忙”是一种现代病,相信很多人已经“病入膏肓”。
可是这种忙碌,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日本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实验。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开始表现得一筹莫展。
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为什么“懒蚂蚁”能如此快速地找到食物源?
答案就在于:
勤快的蚂蚁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搬运食物上,而很少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懒蚂蚁”却不一样。
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所以往往能够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过分忙碌,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
它用日复一日的琐碎来把人禁锢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
3.废掉一个年轻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绝大部分人都死在了25岁,不过是到了75岁才埋。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人,在到达了人生某一个阶段后,就开始彻底陷入了重复琐碎的生活,并终身止步于此。
很多人虽然看起来每天都在忙碌,但其实用庸碌去形容他们,其实更为贴切。
因为他们在工作和家务上的所有支出,其实都是“应付性”的劳动,而从来没有深入性的思考。
之前很流行一个说法:废掉一个年轻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一个年轻人最怕遇到什么样的工作?
就是一件件杂事填满他的所有时间,消耗他的所有精力,让他陷入繁琐的既摆脱不了又无法成长的事务性工作中。
一个年轻人最怕遇到什么样的领导?
就是用所谓的“打杂”来历练新人,光使用,却不培养,让年轻人在紧绷庸碌、无穷无尽的打杂中,耗尽了斗志与动力。
当一个人每天都被那些繁琐、但重要性不高的杂事环绕着,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付眼前的琐碎事务,就再也腾不出脑力来深度思考长远的未来。
这种形式主义的忙碌,会在意识层面上麻痹自己,欺骗自己这颗廉价的螺丝钉继续无意义地重复运转。
忙起来的时候觉得自己拥有一切,等空下来才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
4.忙碌并非万能药,它有时只能带来假高潮
当一个人不需要再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不再被卷进各种琐碎的事务,可以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的症结和方向,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因为人生的命运选择, 真正意义上决定你最后高度和成就的, 从来不是那日复一日的“应付性”事务。
这些问题,任何人都在处理,也都能处理。
真正决定你能否与庸碌分道扬镳的关口,都需要你在沉淀与静思中去分析、领悟,然后稳稳把握住。
就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倘若王阳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那他也会在官场中的阿谀奉承、案牍劳累中消磨殆尽,沦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官僚。
恰恰就是在他贬谪龙场的那段日子里,远离政治的勾心斗角,他才有更多的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去求寻世间真理,最终开创心学。
当你被日复一日的琐碎包围时,抽出身来,内观、自省、重新审视一下努力的方向,真正对的路,究竟在哪里。
不要妄想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因为忙碌并非万能药,它有时只能给你带来假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