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
在这一章释迦摩尼的讲解看似有一点绕口的样子。在第一句,释迦摩尼是说要有这样的念头,也就是如来不因为具足三十二种相,才能够得到菩提心。在第二局,与前一句相反,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也就是不要有如来不因为具足三十二种相,才能够得到菩提心。这样说什么意思呢?转化一下,也就是如来证得菩提心,前句是说非相,后句是说非非相。也就是说本性是非相,是非非相的。
先从第一句来讲解,因为要见诸相非相,才能够证见本性。这样说还是挺好理解的,也就是所有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相,都不是本性,不执着于这些相,才能够去悟到本性。可是如果“非相”成了执着的对象,那也是在著“非相”相。所以也才有了第二句的讲解,也就是不住“非相”相。这样离了相,离了非相,那个也就是如来本性了。
接下来释迦摩尼又拿“法相”再来讲解这两个内容,也就是讲不要有断灭相。这样的一句话其实就已经同时包含了刚刚所讲的两句话。首先,因为法也就是相,所以要离法相,所以有了断灭法相,于法有断灭也就是在离法相。然后断灭相本身也是相,所以也要离断灭相,所以就不能说于法有断灭。这样来讲解的话,就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这样“非相”、“非相相”就是可以应用到各种方面来认知本性的。
【二】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三】译文
佛又说:“须菩提,你如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不应当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你有此心念,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就会说一切诸法都是断灭空性,你不应当有这样的念头。那又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对一切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