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开始在得到上学习“香帅老师的北大金融学课”,为期一年的专栏内容,到现在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的内容了。
我一直坚持每天学习,看文章的同时做思维导图,但是仅仅一遍的学习是不够的,有句话叫做与其把100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100遍,所以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从头又开始第二遍的学习。今天的文章是对前面一部分内容的复盘。
首先学习到的是金融学的三大定理:时间的价值、资金的聚集和分散风险。
比如10万元起步,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股票、房产、存款等),相同的时间之后,财富的数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金融工具为这段时间定了价格,只不过不同的工具带来的时间定价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想想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国家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个时候可以利用金融工具的融资功能,使得资金快速聚集。
很多的创业或者活动,如果没有风险共担,就会使得人类放方面面受到限制或者灾难,保险、股票、风投、创投,都实现了分散风险的功能。
接下来讲到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的一些做法,因为不同的国家它的基因是不同的,比如咱们中国是属于王的信用,中央集权与国有经济是中国金融制度的根源,有着自上而下的货币经济体系,所以一直以来形成的是国家的信用,国家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民间信用极度缺失,一直没有被培养起来,从而经常会有一些老百姓被骗,踩坑的事件。
欧洲一直是小国林立,分权制衡,相互制约,形成的是银行货币信用体系,而美国是集欧洲的分权和中华帝国的集中为一体,比较有优势,所以才有的美国快速的强大。
不同国家基因不同,做法不可直接照搬,不然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谈到金融,大家势必会关注投资,那么不同年龄段该如何做资产的配置呢,大体上将人的一生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青年阶段受限于收入低,可以投资实物资产,将未来的现金流移到当下使用,拿时间换空间;中年时期可以加大风险资产配置,因为有承受高风险的条件去换取高收益;老年阶段要降低风险投资,加大配置流动性资产。
听到金融机构,很多人会觉得高大上,其实金融机构的本质上干的就是中介的活,因为金融市场天生具有信息不对称性,所以我们老百姓需要金融机构帮助我们降低这种不对称性,最典型的是银行。
银行承接着两端,存款和贷款,它的利润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存贷差,过去银行属于躺着赚钱的年代,现在因为银行增加,同质化竞争加剧,大银行还好,有些小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
目前银行存款有50万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为了防范危机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理财产品是不受保护的。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银行是受到监管最严的,因为它关系国民命脉,但是银行也是商业机构,是追求利润的,所以出现了银行和监管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产生一些类银行业务,俗称影子银行。
银子银行业务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也暗藏了风险,所以不要认为银行的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
现代人银行存款少了很多,大部分流向了利率高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是基于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产生的,时间短,利率高,本来一般老百姓是没有资格投资的,货基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机会。
谈到货币基金,基于安全性和收益性,建议选择散户比例高和规模适中的,而且有三个小窍门是:尽可能选择T+1赎回;周五不买入、周四不赎回;年终、季度末这些时间点,收益会比平时高。
说完银行,再来说说投资银行,国外是这个叫法,其实国内的叫法就是券商。
投行因为监管少些,所以创新多,有着发行承销、兼并收购、零售经济、杠杆收购和资产证券化的功能。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很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买房,而这些业务通过资产证券化一层层传递出去,最终导致危机产生的,中国的房产贷款比较稳健,不太可能出现房产上的次贷危机,有可能出现次贷危机的是现金贷上面。
在有危机产生时,为了截断金融市场的传染性,央行会有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解决流动性危机。
我们国家有着强政府干预的金融市场,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基准利率来调节我们国家的经济冷热和信用规模。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降准、加息就是这方面的做法。
以上就是一部分金融学课知识的整理复盘,两三遍的学习加上整理总结,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