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谈》熊逸
最早会练气功的国学大师,呼呼哈嘿。
孟子是个挺可爱的老头。在《孟子》这本书里基本就是孟子跟各路人等,主要是各国国君臣子还有他的学生跟他的谈话,还有很有意思的辩论。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说话做派一副为人师表的样子,而孟子相形之下则是不免有些急功近利,而且颇有些口尖舌利之嫌,我想如果孔子再生,恐怕是不会喜欢他的吧。
读书如与人言。读每一本书都好像能跟作者对话,而作者的语气便是书中内容的文气,每本书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候觉得颇有意思,读《论语》如在孔子身边,感觉如师如父。读《道德经》感觉在听一位隐者讲座,不成想讲的居然是厚黑之书。读《韩非子》则像听慷慨激昂的演讲,切中时弊,但面目狰狞,想要择人而噬。《孟子》一书更像是一个老师,随时给你示范如何利用好口才与情境去推销自己,尽管孟子没成功,但那跟他推销的东西有关。
《孟子趣谈》一书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点评,熊逸为我们指示出孟老夫子的爱恨情仇和言语手法。孟子举例人不出尧舜禹汤文武,事不出尚书和诗经。就这么几个人和几件事,孟子也能说出花来,真是不得不让后世我辈佩服。而熊逸讲书《春秋》《周易》《道德经》《孟子》,一路看来,熊逸所用笔法皆不相同。而数这《孟子》最是诙谐幽默。孟子谈话经常从普通小事出发,引经据典,阐发他想说的大道理,可惜他心仪的魏王和齐王都不能够用他的学说,而特别想用他仁义学说的滕文公则一没有得到孟子的辅佐,二没有挺到最后实现仁义而天下王,孟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学说其实不能用于真正的一统天下呢?我对此很感兴趣。
书中也有很多章节和内容用来借题发挥,虽说是谈孟子,可是招招不离后世对于孟子孔子学说的发挥和歪曲,所以,熊逸的书看到的越多就越快,因为有很多内容心有戚戚,而这个社会上的很多看似怪异的现象也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在暗室里一本正经的传授厚黑之学,而是借用孟子的名义让人们去看清楚一个两千年前的可爱人物,他不满足于那个社会,积极求学,奔走于各国,不为强权低头,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有很多可堪匹敌的对手,尽管他们在孟子里是经常灰头土脸的角色(当然,儒学传人在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不是什么光辉的角色)。他生在了一个幸运的时代,因为不过百年,中国就永远的走出了那个时代。
最可惜的是孟子那一点点的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没有继承下来,而到了后世,就连这一点点朴素的思想也不能容留在世上,朱元璋把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删了个干净。
看这本书我就时常在想,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是不是丢失了就永远不在出现了?前人的想法是不是过了几百年就会被歪曲的不成样子?这些都是可能甚至已经发生过了。那有什么办法来获得非常客观的了解呢?我认为要有不同的声音来相互交流,交流的越多做伪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永远不要担心人们的理解能力,真相不会永远被埋没,而那些想埋没真相的行为则会被唾弃和耻笑。
看到有熊逸这种人在,我更坚信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