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在《五蠹》中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好写写文章发发牢骚,而所谓的侠客和民间武夫们喜欢打架斗欧寻衅滋事。
这些与中国传统一向宣传的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子纲常是冲突和违背的。
那么关于“侠”的精神现在还是否有必要呢?司马迁有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好,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根据司马迁对侠的描述,“侠”的核心观怠可以总结为:言有信、行必果、轻生死、赴困厄、不矜能、羞伐德。看来侠也是有标准的不是一般武士和江湖人士随便可以当得起侠字的,他是有一定身心修养才可以的。
这样的侠是传统的“侠”,他与“义”和“道”还没有被混合在一起。如今只有武力而无原则这只能算一个好的“门客”和“幕宾”而已。但以《史记》考量,这个时期侠义代表只有非常有名的四大杀手: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了。他们大多行动动机都出于公利,特别鄙视不仁不义的人。
其中比如《丽姬传》也大量描写的荆轲、葛聂、鲁勾践人等行侠仗义故事,也是这一时期的游侠代表。而荆轲刺秦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侠刺杀事件就不赘述了,他对历史上后来的侠义走向,起了巨大的推动走到很大作用。君不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壮。
这此“侠”滋生于在战国混战时代的后期,就有了被称为“游侠”集团和帮派。他们身份低于“士”,又远高于一般百姓,他们可能同时受墨、儒、两家的思想发展,与投靠各国君王的门客不同,游侠更倾向于自由自在的日常民间江湖生活。这对日后隋唐的文人豪客都有了传承。
正如这点在日后李白的《侠客行》中就有体现。“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里李白向我就完美描述了一副燕赵豪侠的英俊潇洒,他们即武功高强又飘逸灵动,向往自由无人能阻挡自己的理想追求。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中也有类似描写:“”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中也对少年侠客的任意豪性,报效国家意气风发,充满无限向往和仰慕之情。由于能够自由地按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感到自豪,从而滋长了很多年轻人向往之情。
所以当时的游侠具有独特正义观念。但太过自由就像墨菲定律中所言的: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所以,就造成往往使用法律和礼教所不允许的暴力结果。这也是很多武侠小说中,武功高强,弱肉强食的铁律了。
庄子也曾记载了一个名叫“盗跖”的游侠集团人物,他的手下有9000名勇猛武士,他们活跃于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有的公开进行劫掠,有的四处杀人“替天行道”。弄得各诸侯国是非常头疼的。就这样这些游侠也渐渐被染上了层强盗和匪徒色彩。导致后来江湖人士被认为是乌合之众。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游侠集团也有他们的规则。大的头目除了个人武功了得,还必须头脑灵活,除此之外还会用理法与情义约束下属,比如磕头拜把兄弟和拜关公像的“忠义”,如果违背规则就群起攻之。
比加《水浒传》中就是典型的游侠集团的操作手段,宋江用各种手段收罗部下,用情义聚集人气,不过当然最后还是兼并了。可能他一开始就知道这种游侠群体很难约束,纪律性文化基础差,很难走上正规。其中“替天行道”的意味还是对后来侠客的精神来了次升华。
但尽管历史上对“侠”的评价很多,但在如今这个相对太平的时代,当个侠客身份,舞刀弄剑口儿满街跑是肯定没空间了,但行侠仗义,见义勇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还是鼓励的。
一些小说中他们好的一些精神还是得到了传承的,比如金庸群侠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很好体现,包括还珠楼主《蜀山奇侠传》中的斩妖除魔正气长存,都充满了对东方侠客的幻想和向往之情。
侠客美则美矣,特别是中国独特的侠义精神,加之特有的功夫情怀,成为中华文明中一块炫丽的色彩。从中更派生了许多分支,如武侠、仙侠、修真、玄幻,都是他的迷弟迷妹啦。看看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可扫半壁了。
但如果你觉得只有中国有“大侠”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侠在现实中可能越来越不实用了,但他们的精致和热血还是活跃在中外文化圈中的。
比如《马背上的戈黛瓦夫人》英国画家柯里尔于的一幅油画,戈黛瓦夫人丈夫是当时一个小领主有自己的封地和百姓,为筹集军费决定征收重税来做补充。戈黛瓦夫人眼见民生疾苦,恳求丈夫放弃这种不义的行为,但伯爵却认为夫人为这些贱民求情是件丢脸的事。他俩打赌,夫人要赤裸身体骑马走过城中大街,不许穿衣戴帽和饰物,仅仅以长发遮体,结果弋黛瓦信守赌约,而城中居民那天全部关门闭户,街道上空无一人,她丈夫只有放弃苛捐杂税。从而成全了一场看似可笑,却又仁义的故事。我觉得这也算一种西方女性的侠义了。这样故事很多比如法国的《圣女贞德》画像,这儿我就不一赘述了。
而中外电影界对侠义也追捧有加:
比如电影《英雄》张艺谋执导的武侠电影,
讲述战国末期,七雄并起,秦国最势大,欲吞并六国一扫六合。为对抗秦国的吞并,六国各地侠客欲刺杀秦王。这里完全诠释了中国传统中侠对:言有信、行必果、轻生死、赴困厄、不矜能、羞伐德,深刻的领悟,人物丰满又充满东方英雄主义的潇洒悲情,对打斗场面的“武”为止戈不为强凌作了很好表现。
再比如我们熟悉美国的《佐罗》。“我表面上是迪亚哥,假装胆小害怕。但是在深夜里,我化妆出发,举起锋利的剑来主持正义。要问我是谁?佐罗!”一个侠盗式的凡人!他即体现了北美洲人对自由英雄的向往,又不缺乏维美的对侠客生活的幻想浪漫。这点上阿兰·德隆饰演的很到位。
再比如英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罗宾汉》。他武艺出众、机智勇敢,仇视贪官污吏和不法教士,是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他也常常和《亚瑟王和圆桌武士》一起被搬上舞台,可见深入人心。
还有日本的《用心棒》,由黑泽明执导。讲述了外表落魄邋遢的浪人侠客三十郎,来到一个荒废小镇,当地两家恶霸又在那里争夺地盘,成天招兵买马弄得民不聊生百业凋零。三十郎引诱双方都雇佣自己,再让对方为请自己做保镖,造成两边拼斗,从而坐收渔利最后消灭他们,使得当地百姓不再受欺压过上好日子。由其是最后三船敏郎与枪手对决,深受美国西部风的牛仔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日本侠客死板冷的一些看法。
《七武士》也是由黑泽明执导的一部动作片。主要描写了日本战国时代,贫穷家村百姓为保卫家园,与雇来的七位武士联手击退强盗的故事。最后七位武士出于对百姓的同情,从雇佣兵变成了义务侠士,不惜身死打跑了强盗们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敬佩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侠义中仗义的理解。
《三个火枪手》,大仲马的代表作。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讲达达尼昂为完成父亲心愿,与三个火枪手,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抗击红衣主教,突破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从而未能挑拨国王和王后关系的阴谋。这里主要讲了朋友的“义”和对君主的“忠”,很法国化的直率和浪漫,他把武侠理解成一种友谊忠义。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由吕克·贝松编剧并执导,该片讲述了一名职业杀手莱昂随手搭救了一个被灭门的小女孩的故事,中间场景即搞笑又热血引人深思。最后他为了救这个非亲非故小女孩儿而孤身挑战恶势力,明知身死而为之。可能有些人觉得它并不算武侠剧吧,但他中间的确有很武侠的一面。一个刺客杀手为了个不相识小女孩,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和原来现实的信条。他的爱和心中的“侠义”救赎了自己也拯救了她,把这份恶驱散,爱得到传承。
综合看来 可能“大侠”离我们越来越远,可能会离开我们,随着时代发展有些职业终将消失或被取代,他有些精神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发扬光大。比如现在欧美的各种蜘蛛侠、光速侠、美队之类的。亦或是中国的众多奇侠小说和电影电视,大侠们依然没有来远,他们一直陪伴保护着我们心中一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