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的心吗?我们常说,应该用心去聆听。
为什么“听”要用心而不是耳朵?
我们都容易“想”到爱。
“爱”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人够资格说他能充分证明、解释和感受爱。但爱同时拥有比概念更实在的素质,即使我们无法实证爱的存在,但我们都感受过爱,甚至一直追求爱。那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让我们先做一个试验,了解自己对爱的理解:
试想一个跟你最亲的人,可以是丈夫或妻子、爱人、亲人、朋友等。
想到了吗?你想到他时第一个感觉是什么?你会用什么形容词去形容他呢?
不用细想,马上回答,用你的直觉。
想好了吧?让我再问一个问题。
提到“爱”,你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是什么呢?不用细想,给一个即时反应就行了。
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我问你们,到底是形容最亲的人较容易,还是形容爱容易呢?
应该是形容人吧,因为人比较实在,你无须经过大脑思考也能随口说出最亲的人的特质,和你对他的感觉。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你跟这人有很深刻的记忆和感觉。
不过,一谈到爱,你便凝住了。“爱”这个字,似近还远,似是而非,原来望尘莫及,很难掌握。爱无法让你马上勾出一个清晰的影像,但你对爱却有很多感觉和幻想,只是,这些感觉很复杂,爱恨喜恶同时出现,令你无法确定爱的具体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爱这个概念一出现,我们便立即想到“道德”,即是说,我们马上会有正负两面的判断,似乎正面的东西才算爱,负面的东西都不应列入爱内。我们总不会把爱等同于谋杀、血案、不幸、灾劫等吧?爱,应该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爱是很抽象的感觉和概念,但我们却经常想到它、提及它,甚至想抓紧它,固定它的方位。例如,我们每天写很多情书、博客、短信,都说到爱,都关于爱,无时无刻都需要爱,谈论爱,交流爱,交换爱,甚至,制造爱。
而我经常收到来自海外、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读者的来信,大部分都表示自己欠缺爱,很需要爱和被爱,不知爱何时出现,不知爱溜到哪里去了。
我们先不讨论这些关于爱的问题,现在,我想问另一个问题。
你知道自己的心吗?刚才你有没有想到最亲的人就是在心里的那个人呢?所谓“在心里”是什么意思呢?
心,是不是很抽象的东西呢?我们都知道心脏的位置,但问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心时,你又似乎感到奇怪,像抓不着边一样虚无。心是在跳动,可你对它的认知甚少。
你的心在哪里呢?
我们常说,应该用心去聆听。为什么“听”要用心而不是耳朵?我们也经常骂人家没心肝、没心没肺、心不在焉,都是指我们的“心”。我们以为已经很清楚心是指什么,但再追问下去,却感到不知就里。假如你说“我会把你放在心里”,到底是指什么呢?你会答:“我知道是什么呀,因为我真的很挂念他,我真是很爱他啊,所以把他放在心里啊。”
其实,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心呢?这个问题很难答,我也没有答案。有人说,这个问题是问:“你知道你的心意吗?你知道你正在想什么吗?你的心里有什么呢?你的心里还剩下什么呢?”
你满意这个答案吗?不,你还是觉得了解自己的心是很复杂和很困难的事,不是单凭知道它所想便足够,虽然我们最初都以为很容易。原来,我们都不了解自己,有些人甚至因为心乱不安而影响健康、影响他人,甚至影响全世界。人心舛乱的后果可以很恐怖。而这些,都跟我们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问另一个问题。
你知道他(她)的心是怎样的吗?
现场有位男士答:“连自己的心也不知,怎知对方呢!”这位男士真可爱,很直接。对,连自己也不了解,怎知对方的心呢?
可是,很多女人并不是这样想的。她们特别爱思考,常常抱怨:“你根本不了解我。”很多女性都曾经或经常这样向爱人或朋友抱怨吧,是不是?
现在再问你:你知道你的心在哪里吗?你知道你的心在想什么吗?
可能你根本不知道。
再问你:你知道他的心在想什么吗?你有和他谈话吗?你知道他的心意吗?
大概你也不知道!不过可笑的是,你会埋怨对方不知道你的想法和心意。是不是很奇怪呢?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
我们经常都有迷失的感觉,连自己也不知自己想要什么,真正所想是什么!可是,太多女孩因此而发脾气:“都这么多年了,你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呀!”男士们只会回应:“你那么善变,我怎会知道你想要什么呢?说出来吧!”
表面上这是两性之间的沟通问题,但绝对不止这个。再问一个问题:你最想改变自己什么?把自己的缺点列出来,想想要改变难吗?你感到很难是吧,但是假如能容易改变,便不是缺点了。
再问你,你最想他(她)改变什么?难吗?
大家都听过这四个字吧:将心比心。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别人的心和自己的心比较一下。当我们对别人有要求时,不论是物质上、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需要,也应事前问问自己,比较一下:“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自己是否可以先做到?”然后你才有资格走下一步,提出要求。
当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想怎样,或者对别人有诸多要求时,这正是你的精力或能量在下降,或者是思想上、心态上有所欠缺,觉得需要补充的时候。在你不自知而要求别人时,便会产生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幻想,期待人家给你一个你希望看到的反应,慰藉自己的欠缺。可是,别人不能满足你时,痛苦便会出现,你感到缺失没有得到修补。
男女感情关系上最常遇到这种心虚空而有所要求的状况。这早已超越了爱情的范畴。
我们每天都顺理成章地要求别人。说说我的经验吧。我每天接触不同地方的读者来信,发现香港的读者要求特别多。这大概是香港人的文化习性。香港人总是要求多多,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要求都有。他们对别人有很多要求,结果每天在要求的欲望中翻滚,试想大家怎会过得快乐呢?缺失又怎能得以解决呢?
到底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每天产生那么多需求呢?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
原来,我们都没有问最根本的问题:问心,将心比心。
比如,你希望别人帮助你,你以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可是,反问你自己,你又是否愿意反过来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呢?你会理直气壮地说“不”,理由是:“正因为我没有才向你要求。”
不过,别人为什么要满足你的要求呢?
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假如我们的心够开放,便可以无条件付出很多,因为我们不会感到亏蚀。当然,如果对方打我们的主意,我们便要狠心一点,不要令对方以为理所当然。我们不要提供免费午餐,因为一来别让别人浪费我们的时间和心神,二来对方会不愿意独立和成长,三来我们在纵容对方的同时容易忘记和失去自己。
双输的局面,要不得。
必须认真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付出。
举个例子吧。我有时会基于不同的原因,免费替人做治疗,但又不希望提供免费午餐,我会要求对方做一点事。做什么呢?对方有什么可以付出的就付出吧,不论是替人家补习,还是做义工,不能出钱的便出脑力或劳力。这是帮助他们转移能量,否则,他们只会坐享其成,只晓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满足自己,于是堕入自我割离的圈套,让身边的人全部成为他们割离的“另一半”。即是说,不论是治疗师、作者、朋友、亲人,甚至是你的子女,都会成为你死命抓着害怕失去的另一半,你会渐渐对他们提出诸多要求,并以此作为亲近的条件,你变得over demanding(要求过多),要求对方满足你。
这就是所谓相爱的陷阱:由相爱变成相害。
摘自素黑《一个人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