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与《海上钢琴师》看人生的“体制化”
为什么要把这两部电影放一起呢,因为我认为这两部电影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布鲁克和瑞德与《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
《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声刻有“驳回”字样的红色印戳冰冷按下之声中开始。在监狱服刑20年的布鲁克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在回答假释官提出的问题时,他显得那么局促不安,神情紧张,说是习惯了,但谁不渴外面的世界,谁不渴望获得自由,尤其是失去过自由的人,更懂得自由的可贵。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狱还是那个监狱,但围墙之外的世界,已经物非人也非,这对于这些服刑的人来说,要比物是人非更来的凄凉悲惨。因而,就有了服刑50年的布鲁克把假释消息视作晴天霹雳,那一刻他惊慌失措,不惜用伤害狱友来换取继续留在监狱中的机会。因为,外面的变化让他难以置信,大街上车水马龙,整个世界忙成一团。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世界,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渴望朋友,(可唯一的朋友小鸟杰克也没来找他),他渴望有人在乎他,渴望得到认可,可惜他只是一个对一切都很生疏的糟老头,他只能选择离开这个陌生而又冰冷的自由世界。
影片用“体制化”来定义像布鲁克这样的情形。片中说,“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透它,然后习惯他,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这便是人从希望到绝望再到依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斗志慢慢地被消解,人的能力慢慢被削弱,直到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肖申克监狱”就像是1900从未走出过的弗吉尼亚号。天才的钢琴家1900,在弹奏乐曲的时候,思绪可以驰骋在任何一片美丽的土地,即使他从未踏足过;也可窥见任何一张面孔背后的故事,即使他从未与之交谈过。但他始终是一位“海上钢琴师”,他的生命和生活中只有钢琴和钢琴上有限的88个琴键,以及船头到船尾的天地,其他一切都是过客,他甚至没有听过大海的声音。所以,当1900站在旋梯上,面对高楼林立的城市,交错相通的道路,包括天空袅袅上升的浓烟时,那一刻,他内心同样充满了恐惧,面对这不断蔓延,看不到尽头的城市,女人,孩子,家庭这些广阔无边的生活,他胆怯而又自卑,因为他无法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无法承受这一切带来的压力,就像即便所爱之人就在咫尺,也没有勇气走进她。
1900何尝没有被“体制化”。因为出生在船上,没有户口,所以从小被藏在船上。但他会在无人的黑夜向外拨打电话,希望和人交流。当他听完农夫的秘密,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他想要站在陆地上听一次大海的声音,感受生活的广阔无边。他对帕多安一见钟情,希望表达他的爱,希望得到她的爱。所以,1900渴望爱情,渴望外面的世界,只是,他在这里呆的太久太久。
布鲁克,瑞德,1900,他们都适应了极其简单的世界。在监狱生活了50年的布鲁克,在狱中有一定地位,受人尊重。瑞德,在监狱里混的风生水起并拥有珍贵的友情。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弹奏着最美妙的旋律,受人赞誉。他们在这小小舞台上,从容地演绎这人生。因为当人们的人生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时,人只能向内求索,在求索中,不断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从而发现真实的自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当舞台无限扩大,灯光音响道具都变了时,人便变得恐惧慌乱,这时,自我否定的部分便多于肯定。所以,最终他们都没能走出那个“体制”。当然1900比布鲁克更高一层,1900除了畏惧外更有一种对音乐和人生的纯粹的坚守的勇气。瑞德例外,因为,安迪给了他冲破“体制”的希望。
这两部影片带给人很多启示,我们到底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路,人生要坚持什么?警惕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生活在各种“体制”中,成为不愿走出“肖申克”的人,或者成为那个不愿走下“弗吉尼亚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