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卢照邻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诗人。
卢照邻出生在唐朝初期诸族之首“崔卢”的“范阳卢氏”,家境殷实,生活滋润,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
出身名门
在唐初四杰中,不同于六岁出口成章的王勃、七岁咏鹅的骆宾王、十岁应弟子举及弟的杨炯,卢照邻在孩童时期没有一鸣惊人的记录。
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便跟从名家学习,加上本身善读诗书,而且过目不忘,在十余岁也是博学一方,声名远播。
随着年岁的增长,家中为卢照邻请的教书先生便不能再教他。而酷爱玩乐的他很是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便向父母要了钱,出走游学去了。
12岁的卢照邻,在父母的不舍中辞别了他们,开始了自己求学之路。
他经过了南越,路过了东鲁,一路南下,虽然“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 ”,但却乐在其中。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卢照邻拜访到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曹宪与王义方。
曹宪和王义方是何许人也?
曹宪是李世民时期散朝大夫。
据说,李世民想要拜曹宪为弘文馆学士,但曹宪以自己年龄大为由不肯去,于是唐太宗只好派人到他家里拜他为散朝大夫。后来,太宗每每遇到奇文难字及缺漏之处,就派人前往请教。
曹宪也都一一为他注音作答,训释明白,丝毫没有隐藏。搞得是明明白白,心服口服,让李世民也无不暗暗称奇这老头子有几把刷子。
王义方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在《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段“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杖策入长安,数月,名动京师”意思是: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拄着拐杖进入长安,几个月后,名气就大到惊动了整个京城。
他为人刚直忠正,人品学问极受世人推重,甚至连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魏征都为之惊奇,愿意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两位大儒都是学术界的泰斗,而卢照邻先后跟随他们学习八年,必定也是才华横溢。
以至于后来,在“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一称谓流传时,杨炯就跳出来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可见,在杨炯心中,卢照邻才是第一。
初入仕途
处在贞观这一繁盛又积极的时代,信奉儒学的卢照邻也是极其渴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实现儒者宏伟的“治国平天下”之梦。
于是,在他学成之后,年仅19岁的卢照邻就踏入了京都长安,想要创造一番丰功伟略。
初入仕途,卢照邻就得到了唐太宗异母弟弟邓王李元裕的赏识。李元裕对他是一见如故,便邀请他到邓王府中为“典签”,负责管理书册。
虽是个闲散官职,但对于初次为官的卢照邻来说已是非常满意,而邓王对卢照邻确实也非常的器重。
凡是对外介绍他时,总是自豪地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把卢照邻当成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
司马相如是谁啊,那可是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大文豪。汉武帝刘彻读到他的《子虚赋》时还以为是古人之作,而叹息不能与之同时代。
卢照邻作为邓王幕僚随李元裕辗转各地,但按照唐朝的制度为防范亲王跟府第官僚合谋生事,规定亲王府里的官僚任期不能超过“四考”。
两年一考核,四考就是八年。
也就是说,卢照邻不能在邓王府里超过八年。
四考期满,卢照邻不得不离开邓王府。
牢狱之灾
离开邓王府后,邓王将他安排到益州(现四川成都)新都县当县尉。
这个地方并不是卢照邻满意的去处,比起刚刚入仕时从八品下的典签,益州都新尉,只是个从九品下且低了三级的小官。
而在益州,卢照邻抬眼望去,没有亲人朋友,更没有如邓王一般的伯乐。
他可是曾自称“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我出道以来,没多久就学会了犹如屠龙之技的高超技艺,效仿先贤学文成功,文章落笔,烟飞云动,鸾回凤惊)的千里马,现在却“食不饱,力不足”而“才美不外见”。
悲愤交加之下,卢照邻怒然提笔写了一首愤世之诗《赠益府群官》。正是这首诗,给他带来了一场牢狱之灾。
诗中,他自诩为来自北燕的大鸟,只愿与群凤游,不屑息落于西蜀这“恶木枝”, 不喝西蜀那“盗泉水”,甚至不跟西蜀“愚夫”来往,所以只有独立望远,思念着我的洛阳城,只要机会一来,便一举而起,凌空飞去。
如此贬低西蜀“群小”,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卢照邻。
不久,卢照邻就被送进了监狱。他在《穷鱼赋》序里这样写道:“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
因为什么事被拘,他没有明说。但是从诗中可以看见,卢照邻跟益州群僚已经势不两立,即使没有什么事,他们也不会让卢照邻好过。
万幸的是,他的朋友知道卢照邻出了事情,便火速打点各种事情,最终将他救了出来。
挚爱相伴
出狱后,卢照邻开始了三年的游历生涯。
先是结识了同在蜀地的骆宾王,后又结识了同样失意的王勃。
他和王勃两人同病相怜,志趣又非常相投,常在一起出游,喝酒吟诗,观山玩水,乐在其中。
写下了“属于唐朝的声音”——《长安古意》。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骆宾王和王勃相继被召回京城。卢照邻又继续一人在蜀地穷游,可喜的是,在一元宵佳节,卢照邻遇到了自己的挚爱——郭氏女子。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九枝灯前,笑逐颜开,烛光照应着她的明眸皓齿。这场景,只一眼便沦陷。
卢照邻和郭氏女子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有知心友人相陪,有美人相伴,有美酒,有美景,更重要的是,自己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三年,或许是卢照邻后半生中最快活开心的时光。
后来卢照邻任职届满,要回长安参加吏部“典选”,而郭氏女子因为有孕在身,便没有随行。卢照邻答应郭氏女子待自己功成名就时一定会回来娶她,可这一去,竟也是永别。
厄运接踵
卢照邻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可结果却不尽人意,他的政治抱负再一次变成泡影。
而此时,不知何时得罪了武则天侄儿武三思,指出他的诗作《长安古意》中“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一句是在诋毁武氏朝廷。因而把他丢进了监狱,加重了对他的打击。
得亏他以前在京城结识不少朋友,这才得以出狱。
紧接着,他的父亲去世,家中大梁倾倒,家道中落,按制度卢照邻要回乡为父亲守孝三年,期间他哪里都不能去,啥事也都不能做。
可这还不够,出狱后不久的卢照邻又感染了“风疾”,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麻风病。这个病在现在仍是没有根治的方法,更何况是在远远落后于今天的唐代。
伴随着伤心与失落,卢照邻隐居到长安太白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筑墓求死
病痛的折磨,唤起了他想要活着的愿望。
他拜孙思邈为师,学医并医治自己。在太白山下那个孤寂的院落里,卢照邻靠着药王孙思邈的悉心调理,苟延残喘的活着。
但病情持续恶化,即使药王在旁,却也无能为力。一次他服用了自己炼的丹药后,身中剧毒,手足尽废。
此时的卢照邻已接近废人。
想想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渴望像直面浪花的鸟一样“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而看看现在的自己,面如枯槁,肢如朽木,也只有“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的结局。
于是,他在院子里开始为自己筑墓。
一锄、两锄、三锄、四锄……墓未筑成,心死神化。
那坟墓,埋葬了少年离家求的学,埋葬了他遍访名儒成的名,埋葬了交心交底结的友,埋葬了他多年熏陶成的志……
投身颖水
后来,孙思邈的仙逝,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位瘦如枯骨的老人,睁着那双麻风病人的眼睛,匍匐在地,一点一点的艰难地爬向颖水。
面对着湍急的激流,他没有一点犹豫。
在他的眼中,世界也许已经变成了灰色。
他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承受不了疾病痛苦的折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让他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
投身颖水时,他一定还在一如既往地忧郁,一如既往地幻想,直到死神如期而至,才平静地闭上双眸,好像确定了自己已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作者:赵玓
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爱背诗的90后
插图&封面: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