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彼得·蒂尔在给毕业生们的演讲里,质疑了两个老生常谈的论调。
首先,他引用了《哈姆雷特》中一个名叫 Polonius 的角色的话:「做真实的自己(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彼得说这个人物其实是个「乏味的老傻瓜」,莎士比亚用这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说出的台词,其实是想表达两个相反的意思。他提醒毕业生们:
首先,不要做真正的自己。你怎么知道自己真的有自我?你的自我可能会受到与他人的竞争的刺激,就像我一样(彼得·蒂尔曾经想成为律师,也曾当过最高法院法官的助理)。你需要调教你的自我,培育它,关爱它。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它。
第二,莎士比亚的其实在说你应该质疑别人的建议,即使那个人是你的长辈。
「成为真实的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常烂的人生建议。我以前也信,但是你仔细一琢磨,就发现它像"公平自由博爱“这种价值宣言,没有界定实施方法、作用边界和评估标准,根本没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你?是那个睡觉睡不醒的你吗?是任何事情都三天热度的你吗?生而为人,最真实的人性就是好逸恶劳、冲动、短视、虚荣,难道我们活该成为这样的人吗?
人生之所以艰难,就在于如果我们不做选择,如果我们不试图控制自己,暗藏在人性和本能中的弱点就会抓住我们的脚,不断往混乱的流沙里拖。想要活得像个人,就要选择逆流而上,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
另一句老生常谈是这样的:「把每天活得像自己的最后一天」。
这句话带来的坏处就是暗示着,「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不管不顾」。这里的问题首先就是刚说过的,你以为的「真实的自己」,并不一定是一个值得敬仰和效仿的人。其次,你活着的每一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像生命最后一天。为什么呢?可以从这个角度想一想:活到了最后一天,我们不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我们不再需要耐心,因为已经没有明天了。也不再需要人际关系,因为不关心不重要了。同样,也不需要考虑自己肩负的责任或预期的回报了。而且,我们不再积累了,不需要再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了。
但是,对于真正的,当下每一天的生活来说,这些是极其重要的。每一天我们都必须对自己的努力保持极度耐心。每一天我们都要关心周围和远方的人,因为他们在我们生活中依旧有着重要的位置。每一天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决定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后果。这些考虑,都是我们不能像最后一天一样度过每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