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的育儿理念作为出发点
孩子不是一张等待我们上色的白纸,也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满的空瓶子。他们更像是一颗种子,出生时就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带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目的而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
作为父母,只是他人生的观众,而非导演。我们要做的是像给种子提供阳光、土壤一样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发芽、生长的环境,而不是,如Vickie说的想着把菠萝变成苹果。
这样的理念会让我们去真正的看见孩子、接纳孩子,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去改变、去塑造,逼迫他成为我们自己想成为却未能成为的样子。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允许。允许孩子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可以快,更可以慢;允许孩子充分地去体验生命的所有状态,可以是积极,也可以是低落;允许孩子有全人类共有的所有情绪,可以喜悦,也可以哀伤。
而这颗种子,它自有向上生长的内在渴望,我们给的心里营养充足了,他自会绽放出他生命的色彩。
2、行动上如何传达我们的接纳:
我很喜欢一个问题:
——爱还是不爱,谁说了算?
——被爱的人。
同理,当我们真心接纳孩子时,也需要把我们的接纳表达出来,让被接纳者感受到,这份接纳才能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种子一样滋养到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接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呈现:
沉默(当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在沙坑里玩沙子、在浴室玩水、做作业等,我们的沉默、不干预,就是一种默许,能表达我们的接纳。)
非语言的专注(眼神:孩子在不远处玩耍,我们坐在一边看着他,关注便是一种滋养,参考我们在课堂上发言时的内在感受;肢体动作:拥抱,坐在孩子身边,向孩子招手等)
倾听之简单的语言应答(哦?嗯,这样啊,明白,啊~)
倾听之相当于门把手的谈话邀请(然后呢?接下来呢?之后呢?)
共情:适用于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宝宝睡醒了,想要妈妈的抱抱对不对啊?/我们宝贝肚子饿了所以哭了,是吗?/你看起来很难过,是吗?/这对你来说确实有点难。)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安慰、建议、说教、分析、归类、解释、贴标签都会给孩子传递不接纳的信息:我不够好。我没能力。
“我”信息:适用于父母有情绪的时候,用来代替批评、指责、评判、抱怨等无效的沟通方式。一般句式:事实+我的感受+对父母造成的实际影响。(宝贝,我困了。我需要休息。我不喜欢在看书的时候被吵/你抓我的头发,我很痛/ 看到你把玩具散放在地板上,我感到很烦躁,因为我要花时间去收拾,而我现在又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