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己难寻
鲁迅先生曾送给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时清人何瓦琴的联句片段,意思是人生中能碰到一个知己就足以让我满足了,今生今世当作同胞兄弟来对待。
其实同胞兄弟也常常祸起萧墙,骨肉相残。有言道,真朋友就像爱情一样,非常奢侈与稀有,而婚姻不和谐比比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一个知己也没有遇到,表面上的呼朋唤友,都是假象,实则是没有一个真朋友;看似婚姻美满,实则同床异梦、长期冷战,娱乐圈的明星夫妻很多都是这样的反面典型。
知己难得,知音难求,纵使富贵贫贱,沧海桑田,也始终有一个人在不远处陪伴,那便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二、知己可寻
何为知己,并无明确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定义。遇到知己的难度很高,如果我们光是寄希望于沿着生活轨迹自然相遇,可能比在大街偶遇的几率大不了多少。古人为何感叹知己难寻,因为活动范围窄,认识他人的机会少,沟通交流兴趣志向的机会更少,条件所限,否则也会有得一知己足矣的说法,现在就不同了,网络发达,一机在手,有能力可以获知天下事,只要有想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畅所欲言,微信微博自媒体,每一篇文章歌曲视频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每天除了和身边人交流,其实也在和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那么我们怎么找寻潜在的知己呢?
一是明确标准。首先,三观一致是必要条件,既是最基础的条件,也是最高级的条件。没有一致的人生观。其实,要有实际交谈的机会。隔空交友不是不可信,但见面谈是不是很容易判断和验证内心确认的结论。网友见光死不是个新名词,多年前交笔友甚至古代都有这种现象,只不过旧酒换新装,味道还是老味道。最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世事多变,人心更易变,诱惑、威胁、挫折无处不在。孟子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一直奉为圭臬。
二是自我健全自我认知。形成健康,有自我认知的三观,将知识、经验、价值判断和自我认知结合起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三观。
对自身三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哲学主要探讨人生的意义,是三观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要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和他人相处很愉快,有亦师亦友,似亲似故的感觉,这就涉及到下面另一个问题。
三是捷径思维,转换对象
从对象而言,师长同事朋友配偶父母子女,一般人身边人主要以上六种角色。战友对手姑且不论,我们有时候也会有感慨,苦苦时间追寻,不知近在咫尺。隔空寻找是一个途径,但最大的捷径是和身边人做好沟通,争取培养自己培养他人,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四是方法为王。用好网络工具,以前的论坛现在的各种app上都有无数的兴趣小组,书友会笔友会,利用新媒体旧媒体争取展示自己,在合适的对象面前用语言,文字,影像或音乐不断展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万有引力的产生不是一见钟情,需要一揽子钟情和交锋后的螺旋式发展。
三,完美路径的课题论
人生中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唯一确定者就是爱人。如果能有一个知己般的爱人,我想谁都会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其实得不到不是命不好,而是你没好好的找。爱情这个话题穿越古今,怎么样是完美的爱情,门当户对,一见钟情,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说的是外在条件,相处模式和最终结果。其实关键因素是两人的内在条件,应该也是三观一致。
找寻培养和维持一个知己般的爱人,这个课题不新鲜,我们在学校要写很多作文,开展试验,撰写论文,工作中经常做各种预案,方案,计划,开展课题研究。但对于人生或者婚姻这个课题,又有谁列出计划,开展试验,进行真正的课题研究呢?难道这个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吗?人生处处皆课题,如果把它当做课题去研究,有计划有资料有实验有阶段性成果有最终成果还有转化成绩,是不是一拆分开在整合,就不那么盲目和毫无头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