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避谈感受,我的家庭也是。
昨天,我要给草莓拿个东西吃,姥姥顺口一句责备“就在眼皮下都看不见!眼睛长了也不知道是干啥的!”
我的情绪一下子升起来:“你不要责备我!”
“就你学问多,还知道责备!我不知道什么是责备。”
我心里想:你没念过书,你从小习惯了,你就是被大人责备长大的,责备是常态。你当然不知道。我有一点情绪但我不怪你。不管你的出发点有没有责备的意思,我的感受就是“被责备了”,这就是真的。
我以前也是无明状态的时候,我会内疚“又惹妈妈生气了,我怎么就不能忍忍?”我会向内攻击自己“都是你不好!我讨厌你!我讨厌被责备,被讽刺!我讨厌这种感觉!我想逃离!可是逃不掉!我想去死。”
学习心理学疗愈自己有三年了,此刻回味以前的感受,这些糟糕的感觉如此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心里很压抑。尤其是“我想去死”是我对无力改变现状的最深的自我攻击。
大人总是说,要孝顺,不能顶嘴。那我只能去死了不是吗?如果大人知道孩子竟有这样的想法,可能大人会说不就是一句话嘛,你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每个孩子不一样,我父母对我们姐俩是一样的养育。我对这些感受非常敏感,经常在心里要死要活的(现在我觉得是敏感救了我,因为心里太难受所以走上了自我疗愈的道路。)但是我的姐姐粗枝大叶,在她的女儿厌学期间,我会跟她探讨如何少批评多鼓励,我说咱妈一批评孩子我就心里直哆嗦,我这么难受更何况孩子。我姐说,我没有感觉。我很惊讶,小时候被骂的感觉你都忘了吗?她说,我都忘了,真的不记得,我现在听这些话也没什么感觉。
天啊!这太可怕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感觉关闭的时候,用心理学的话就是抽离,麻木了。
《身体不会忘记》是一本讲述创伤疗愈的很经典的书。它讲到:人在遇到危险时,有三种应对方式:战,逃,抽离。就是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逃,突如其来的接受不了的就抽离,麻木,好像一片空白了一样。那是大脑为保护自己,让自己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而发展出的一种能力。很多遭遇突然间车祸之类伤害的人会回忆不起当时的情景,就是这个原因。
对小孩子来说,首要的是活下去。大人的批评很难受,怎么办?
战――向外攻击大人――每个孩子从一岁到两岁左右都喜欢玩打妈妈的游戏,妈妈能否接住,能否正确引导就决定了孩子以后是战是逃还是抽离。大部分妈妈的反应是责备:怎么打妈妈呢!你个小坏蛋!这个孩子未来就会发展出两种应对方式,有可能战,也有可能逃。取决于大人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孩子这样,也就是场景能否掌控,也取决于孩子天生的心理特质。
逃――向内攻击自己――我就是这样,我妈责备我一次,我就在心里责备自己10次 ,甚至渴望自己去死。
抽离――麻木――我姐就是典型的抽离。你批评,你骂人,你责备,你讽刺,我听不见。我也就不难过,我把这些统统忘掉。她从小就表现出这种特质,我叫她好几声,她都好像没听见。有孩子以后,孩子叫好几声妈妈,她也好像听不见,我常常为她着急,责怪她:你快答应啊孩子叫你呢!你都听不见吗?!
武志红老师说,如果妻子爱唠叨,丈夫会耳聋。因为他不想听不想听,就真的听不到了。我妈唠叨,我爸有一个耳朵有点聋,要很大声跟他说话。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不战也不逃也不抽离呢?
答案是有的。
在孩子小时候,尝试用打和妈妈玩的时候――其实孩子还不知道那是打――如果妈妈能接住,不责怪孩子,而是平等的和孩子讨论,这样妈妈会疼,妈妈不喜欢,我喜欢你摸摸亲亲。孩子就不会发展成攻击大人也不会攻击自己。
带孩子过程中,难免会生气,愤怒,如果我们能够活在清明的状态,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情绪升起,而不会把它强加给孩子。
昨晚我面对姥姥的责备就看到了我的情绪,我承认它的存在,我也承认姥姥的情绪存在,我不受她接下来的责备的影响,因为那时我是清明的。我不再和她纠缠在情绪里。
很多家长习惯了说:我都快被你气死了!你怎么就那么磨蹭!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
这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让孩子背锅。孩子会因此攻击自己但是家长不会知道,因为家长是无明的。
清明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1,我看到我很生气,好吧,我可以生气,我生气是因为我看到孩子磨蹭我受不了。
这样想的话,这个家长可能就会这样说话:
宝贝,对不起,妈妈有一点着急。你可以快一点吗?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你也不开心吗?
2,我为孩子不会做题而着急,是的,我可以着急。哎呀,真急人,可是我又不能替他学。我该怎么办?
这样想的话,家长可能会说:
宝贝,对不起,妈妈有点着急了。不是你的错,是妈妈太着急。其实想想妈妈小时候做题也是这样啊,有时候很快,有时候很慢。遇到一个拦路虎,半天过不去。这样吧,我们再一起试试好不好?如果还答不出来,你明天可以去问老师和同学。
要达到清明状态需要多学习,多反思。
清明了,就能看到自己的情绪,也能看到别人为什么升起情绪。不责怪自己也不责怪别人,周围的人会感觉到你的变化而慢慢的也受到影响,关系就越来越和谐。
你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把它抛给爱人?孩子?还是攻击自己?
请尝试去看见,去反思。
团长说,看见就是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