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门上课,都能在楼道里碰见做清洁工作的阿姨。为表示尊重,我从来不敢将内心对一袋袋垃圾的真实反映呈现在外,反而养成习惯说一句“阿姨辛苦了”。但是内心,终究是遗憾的。凭什么呢?我们可以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去上课,她们却要忍受着酸臭味,日复一日,打包垃圾。
当然可以归因于受教育程度,归因于阶级差异,但这种带着强烈优越感的分门别类,我不想做。
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期,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在校园里的感受尤其鲜明,就拿食堂的大叔和阿姨举例:早晨5-6点,大多数同学还在睡觉,他们就得开始准备早餐;上午7点,中午12点,下午6点,他们在窗口值班,为师生供应饭菜。这原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没什么好同情心泛滥。但,如同书中所说——
无论如何,让大批就业者去做简单重复的劳动,对于人们的能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在创意经济时代,这种做法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低效落后的。——《创意阶层的崛起》
有些孩子从小就被长辈教育:“好好读书,不然你就去扫垃圾!”听得多了,刻板印象就形成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对从事低端服务业的人员产生轻视,甚至反感。比较庆幸,我没有被这么教育过,父母一直告诉我要尊重所有的职业,初中语文老师的那句“得存敬畏之心”至今依然振聋发聩。所以我没有轻视,没有反感,但不免,仍有同情。
然而这种同情的基础,是不平等,是分别心。
网易云音乐在杭州地铁投放的广告中,有这么一句:
喜欢这种东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分别心也是的。而我想去除它。
创意并非只是这些少数天才的“专利”。
创意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创意阶层的崛起》
“创意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句话瞬间激活了我的正义之心。它消除了优越感的预设条件,告诉你人人生而平等,大家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巨大潜力——只不过由于原生家庭、出生地点、成长环境等种种后天因素,没能使一部分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而已。
想到这里,分别心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改造现状的热血。
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需求在于让更多的人从事创意型工作,并且创造更多的市场和机会来发掘各行各业人士的创意才能。
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为创意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且推出政策来让更多的公民进入创意产业,而不是通过不充分就业来浪费掉他们的潜力。
书才看到序言,但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一步步地放大个体的生产力,从大众媒体变成了不计其数的自媒体,从大型国有企业到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趋势,是每个人的机遇。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时也需要长期培育的资源。
分别心渐渐淡去,创造力的源泉,也渐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