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的开始始于去医院。️可惜我不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前些日子因身体不适做了个小手术,原本以为是个快刀斩棘的刀落病除,没成想后期恢复却是个缓慢绵延的过程,极具考验耐性。而且手术部位比较敏感,又不大方便大张旗鼓的向他人描述病情以获心理安慰。因为是做了个痔疮手术。
由于创伤部位比较特殊,医生叮嘱我们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到医院换药,以免感染。医生如此尽心尽责,作为病人自然不好怠慢。自此每天雷打不动的晨起驱车前往。
刚开始的几天心情极为复杂,因为对手术是否像预期的那样成功及恢复周期的未知,都让我忐忑与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疑虑,便“不厌其烦”的询问其他前去换药的人,了解他们的恢复情况,以便可以通过对比来估摸自己的恢复程度。
因为每个人的恢复程度不一样,再加上换药周期是二十到三十天不等,这样一来,其实整个诊室每天都会有新成员加入,当然也有老成员“毕业”。说来奇怪,我竟由一开始不得已而为之的情绪而变得有点期待每天早上去医院。除了热切的期盼早日康复之外,还因此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愉悦。每天到诊室,已有几个早早在等,大家见面都喜笑颜开,直到大家陆续来到。似乎忘了来这里的原因,却如同是一场开心的晨聚。每天大家例行公事的互相汇报恢复情况,自然不乏打趣一番。
在这其中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一来就乐呵呵的,是一个爽朗的老太太,丝毫看不出来年龄,对每天陪同前来的老伴也不忘调侃。老太太调皮的说老头子赚了一辈子的钱,自己只负责花钱,但是赚钱的人还要挨花钱的骂。老太太说着自己也乐了,旁边的老伴就像个害羞的孩子一样笑着,满脸的娇宠。恐怕这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我们的向往。
也有位二十岁的男孩子,长的稚气未脱但不失帅气。在一群叽叽喳喳的人中,特显安静,多数时候在妈妈的陪伴下前来。妈妈年轻漂亮也很精悍,是一个时尚现代女性。男孩早我多日手术,可是创伤面却迟迟没有愈合的迹象,医生觉得反常,不符合常理,做妈妈的自然焦急。凭医生多年经验,推断出男孩有可能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建议做相关检查,以便确诊。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的推断,好像是肠道方面困扰。不过虽有药可治,但疗程比较长,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尽管医生再三耐心地向妈妈解释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但做妈妈的仍然疑虑重重,一再追问。大概在心理上是没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本来就开个痔疮,结果被发现其他问题,实在有点受打击。再者疗程长达两三年,到底治愈效果怎么样,吃这么长时间的药对身体有没有副作用等等,让这个一向以开朗活泼示人的母亲,在医生的面前声泪俱下。而这一幕被无意间的我看到,瞬间我的母性被诱发,也一起跟着落泪。其实在每一个外表或强悍或柔弱的妈妈心里,孩子都是她们的软肋。自此,每天在诊室里,只要能相遇,便对这个孩子多了些问侯。好在情况有所好转,恢复不错。
我们这个年龄自然是这群人中的中坚力量,目测有十七八个人。由于年龄相当,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讲述各自的喜闻乐见,话题颇有跳跃性,整个早晨轻松愉悦,丝毫看不到病容病貌。对于我们这群人到中年不如狗的年纪的人来说,生个不足致命又可冠冕堂皇以此为理由获取关爱,还能给自己放个假,这样的心情的确放松。每天早上整个诊室都充满着欢声笑语,连医生也都和大家打成一片,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在这里得到最大化。
通过二十多天的换药,我恢复的很好,医生提议可以“毕业”了,诊室里所有人都鼓掌祝贺,表示欢送。其实在此之前也不断陆续有人“毕业”,每每都替他们开心还会有点不舍,因为这是一段短暂的萍水相逢似的相识,不带有任何杂质,很纯粹的一段相处过程。大家在一起从不问对方来自哪里、职位高低、年薪多少,就像回到了最初的我们。我和大家互道再见,并祝大家早日“毕业”。
我收拾好心情,大步流星地走出医院大门。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终于不用每天早上来医院了,刚才分别时的惆怅立刻被这份喜悦一扫而空。
再见。或许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