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看不到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已经到了渝州。
今天的我们,好像没有了古人的那份悠然心境,对月亮也没有古人那份深情。我们对月亮的美好遐想,更多来自于古人的诗。
李白一生写过千余首诗,其中三分之一写到月亮,可见,李白对月亮确实情有独钟。
这首诗写于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仗剑出蜀,辞亲远游之时。年轻人意气风发,年轻人向往远方的政治中心,更何况,年轻的李白已经立下匡扶大志。古人离开家乡,一去不知多少年,远比现在学子漂洋过海去求学还要久远,离别之情不可阻挡。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又有对故乡的无限留恋。
那么,李白这首诗“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又是指谁呢?他所思念的对象又是指谁呢?
课本给的注释说“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是课本把此处的“君”看作友人。李白诗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君”是指好友王昌龄;还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确实大多指友人。唐人诗中,“君”指友人的诗,随处可见。
比如李白的另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这首诗中的“峨眉山月还送君”的君是指蜀僧晏,这是无疑的了。
当然,还可以指亲人。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两首诗中的“君”指代妻子,或者相恋相爱的人。
可是,真的一定是指友人或者恋人、亲人吗?让我们再来看诗本身吧。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秋天的月亮特别皎白, 月只“半轮”,花未全开月未圆,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景致。
“影入平羌江水流”, “影”指月影,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我在顺流而下,你的身影随着我也在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才是真实的。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三峡,是什么地方,郦道元《三峡》中写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然而船到三峡,不是夜半时分,却连一直陪伴随行的月亮也看不到了。夜行舟中,不见夜夜相随的月亮,思念之情更深更远。 《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峨眉山月”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正像渐行渐远的故土亲人,更是思念之情的象征。
峨眉山月,不仅仅是一枚月亮。
思君,思念的既是峨眉山月,也是和峨眉山月一样的故土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