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有一些古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是很大,不是阅读古书的主要障碍。但这不是说学习古汉语可以不要古汉语语法的知识。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还是有不同的,如“沛公安在?”这句不但“安”的词义和现代汉语不同,而且句子结构也和现代汉语不同。要读懂这句话,不但要懂得“安”的意思是“哪里”,还要懂得“安”是个疑问代词,按照古汉语的语法,疑问代词作宾语是要放在动词之前的。所以,有一些古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是很重要的。
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哪些不同?这部分内容在《学习古汉语(四)》做简要介绍,这里就不谈了。这里要说的是:有了一些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之后,重要的还在于运用。比如,古汉语中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像……一样的”,如“狼吞虎咽”之类。但是,名词放在动词之前也可以作主语,如“龙腾虎跃”。那么,当我们在读古书时碰到“名词+动词”的时候,怎么来判断这是名词作主语,还是名词作状语呢?比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究竟是哪一种呢?这就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文意来具体分析了。如果我们学习了古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又能具体运用,这就说明我们把语法学好了。
3、要懂一点音韵学的常识
从表面上看,音韵学知识对于阅读古书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汉子不是拼音文字,即使不知道一个字的读音,只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可以读懂古书。但是从深一层看,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韵学的常识也不能缺少。比如、前面说的假借字,有些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相近,为什么古代能够通假?这就要有一点音韵学的常识,知道古今语音是不同的,今音不近,古音却可以相近或相同。又如前面说到的“解”和“懈”,要弄明白其关系也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至于要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就必须明白平仄、押韵等,这就更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了。
为了懂一点音韵学的常识,就需要看一些音韵学的入门书,或者可以看大学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音韵学常识部分。这里就不介绍了。
4、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的语感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综合的过程,词汇、语法、语音可以分开学,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而且,离不开对这种语言的感性认识。比如学英语,不可能只靠背字典、背语法就把英语学好,一定还要读大量的英语文本。学习古汉语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古汉语是绝对学不好的。现在的大学的古代汉语都把文选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就是遵循这个学习语言的规律。
我们强调多读,一方面是以为词汇、语法、音韵的知识只有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是以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起古汉语的语感,而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要强调语感的重要性呢?因为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我们通常说“积词成句、积句成篇”,但实际上常有这样的情况:把句中的各个词语机械地依次连接起来读,并不能得出这个句子完整的意思,有些词语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去解读,有时还要加进一些字面以外的意思,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完整的意思。古汉语行文简练,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例如,《论语》的两段文字就是这样: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这个diao字输入法只找到繁体)。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第一段,“闻斯行诸?”即使懂得了每个字的意义以及句子的语法关系,把句子按字面翻译成“听到就行吗?”还是不知所云。“求也退,故进之”,字面很普通,但在句子里“进”和“退”是什么意思?“之”指的是什么\谁?“进之”是谁发出的动作?这些都需要加上我们的理解,这才能把句子读懂。
第二段,“见其二子焉”的主语是谁,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子路从而后”,“子路行,以告”,“至则行矣”等句子,在读的时候也都要加上一些东西,才能正确的理解其意思。
试译这两段:第一段,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第二段,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了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到:“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像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再回去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论语》是先秦的作品,语言会比较古奥,而且是语录体的,语言必然会比较简练。但后代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桃花源记》中的几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第一句是问话,但第二三句却不是回答。中间怎样衔接,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
这些地方,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除了字面之外还要添加一些什么东西,靠查字典是解决不了的,查语法书也无济于事,主要看读者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古书读得多的,根据上下文就能正确的理解;读得少的,碰到这种情况就会一筹莫展。
我们提倡多读,同时也提倡学习必要的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的知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结合,多读古代作品和学习古汉语有关知识结合,这才是学习古汉语、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正确途径。
5、要知道一些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常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我们不能离开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来学习古代汉语。事实上,我们阅读的古代作品都会多方面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很多作品中都会出现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职官名,有时还会出现古代的器具、服饰、宫室、车马等的名称。《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不用说,就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写景、抒情的文学作品也会有这些内容。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初,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是年号,“巴陵”是古地名,“守”是职官名。因为时代的悬隔,我们今天读起来会对这些名词感到陌生,不好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查有关的工具书。但碰到一处查一处,效率不高,得到的知识也比较零散。最好能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一点比较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查阅工具书,这样不但效率高,而且能理解得比较深。这方面,向大家推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古文化常识”部分,这部分内容涉及面比较宽,篇幅却不很大,是适合中等文化的读者阅读的。还有一些作品,涉及古代的历史事件,反映古代的社会现象,或者包含作者的哲学思想或文学思想,这些作品当然不能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而要求读者对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大家在平时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积累。这也是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好,下一讲我们讲解一下古汉语语法简介。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记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