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信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最近有许多关于自杀的观点,可谓言辞激烈,将自己的无知和对社会的冷漠当做个性,怔怔有词的标榜着自己的独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自杀的认识肤浅,论据贫乏,只是在人群中一味的装腔作势,尽可能演绎出一副鹤立鸡群的优越画面。然而,大家对自杀行为的理解,却没有因此而加深一丁点儿,反而大家在面对自杀行为时少了一份理性,代替这份理性的却是那冰冷的目光和愤怒的情绪。“这世间还有温暖吗?”这是自杀者对这个世界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希望我们美丽的作者,为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细细敲打思考,时常保持着那份理性与严肃。
本来我没想过写关于自杀的话题,但看到好多作者不做调研,急功近利完成写作的姿态,我也有点坐不住了,毕竟人命关天,实在是需要客观、公正的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才对解决事情本身起作用。以下是我做的调研与分析,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自杀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社会现象对其严格的定义为:“自杀是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为了方便言明自杀行为背后的本质,节省读者时间,我们只分析我们生活中最常见自杀,有以下三种:
① 用自杀威胁他人的自杀者(无心型自杀)。这种心理的自杀者,并不想真正的自杀,或者说对于生与死他还处于观望状,犹豫不定。无心型自杀者所处的环境,往往是家庭成员终日忙碌,自杀者发现他的任何言语、情绪、行为都得不到家人多余的目光,自杀者对世界的孤独和冰冷很绝望,感受到的世界是无比冷漠和残酷,他们缺乏关爱和注目。因此,一些自杀者在自杀以前,经常用极端或者怪异的方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装病。以病人的姿态希望博得他人的同情和关爱,以此,如愿以偿的让他感受到人们的关爱,由于家人之间缺乏沟通,家人的冷漠也早已深刻在自杀者心里了,当遇到一些事件,与家人发生重大分歧时,他发现无论他怎样的观点都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因此往往以死相逼。再加上家人根本不理解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处理的不得当,自杀也就发生了。
他没有别的意思,只想以此引得人们重视。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温暖和关爱,也缺乏人们对他意见的尊重,最基本的发言权都被剥夺,在他的思绪里再也没有能引起人们对他足够尊重的方法了。因此只能以死相逼。我们知道他的这种方法的确很不妥当,但是我们也不能就因此把所有过错往自杀者身上推,而不去揪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吧。如果真是这样做了,那么这是不是在掩盖现象背后的本质呢?或者说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在逃避其应当的责任呢?
我们作为正常的人,应当去理性思考这件事背后的原由,我们的社会是否有责任让所有人感觉到依靠、温暖、爱呢?自杀者结束自己生命,完全是由于他本身的错误思想导致的吗?那这些错误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应当去追究根底,弄清实质,理性的解答这些问题,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公正。
我们要明白自杀者也是受害者,是环境逼迫他们走向死亡,这是无奈的举动。不要歧视自杀者,他并不是异类。如果此时观众用愤怒和冰冷替代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理性,去浇灭他最后一丁点生的信念时,后果我们可想而知吧。
② 从心底否定生命意志的自杀者。这样的自杀者往往是知识丰富、才学高拱的社会精英。他们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巨大的知识量让他们有种“天下皆醉、唯我独醒”的心理,身居高位,却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落寞感,他们不愿意看到任何缺陷,常常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们在某些方面很成功,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失败耿耿于怀。这是由于他们社会身份的凸显,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或失败总被无限放大,这也使他们很难找到一个知己,因而这种消极的心理也得不到任何安慰和束缚,最终在自我化解过程中,他们从心底里彻底否定了生命意志,确定了自己的去向——死。他们与第一种情况不同,他们不希望更多的注目,因此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悄悄地终结掉自己的生命。
③ 性格上的胆小、怯弱的自杀者。(失范型)这类自杀者或是年纪很小的学生或是颇有成就老板。却过早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没有足够勇气去面对失败的痛苦。比如,考试不好,自杀了。诸如这类自杀者,往往是社会和家庭疏忽教育,从根本上没有把他当做孩子,让他承担了太多压力,加上他们本身胆小、怯弱,害怕失败后来自各个方面压力的痛苦,因此便一死了之。这样的自杀案例也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这足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许多孩子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发生这样的一幕,难道我们仍应当一味的去责怪这些稚嫩的亡灵吗?
显然社会对这些自杀案难逃其咎,我希望我们社会的成年人们,对于任何事,都保持足够的理性,客观公正的判断现象背后的本质。尤其是关于生命的大事,我们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真实原由,可能在真正处理这些事时,将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我相信我们都不愿看到那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对那些一味的在逃避责任的人们,那些一味掩盖自己失职的人们,要敢于质问,敢于批判,敢于面对。
目前,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都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如若我们冷漠自私,孤立那些并不糟糕的人,他便会从心底否定他存在的价值,从而走向一条不归路。因此,我们所有人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扶持,也许就是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便挽救了正赶往那条不归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