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歌手会放下吉他,故事要美必须藏着真话。
自行车又叫脚踏车或者单车,从文艺的美感讲,更喜欢后两种表达。
所以初中开始凡是作文里要提到“自行车”这三字,就直接用“脚踏车”或者“单车”替代了。
小时候,在玩里面,大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学会骑自行车了。通常还会互相比较谁学会得最早,谁摔倒的次数最少,谁最早学会载人……
小时候,因为住得离学校不怎么远,所以骑自行车上学是一种“奢侈”。可是越“奢侈”就越想尝试。于是就缠着姐姐把她的自行车空出来,给我。
终于有一次,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可是,内心却没有那么快乐。反倒因为突然把自己架在自行车上出现在熟悉校园里,而觉得怪怪的。
大概因为,这不是真正属于我的——单车吧。
我也不是非要去那座城堡,天空有些暗了,暗得刚刚好。
初中开始,家里就有了闲置的自行车。于是,我就自动把它转换成“我的单车”了。
它陪伴了我整个初中、整个高中。
因为住校,所以每次回家只有周末。而以前一起玩的小伙伴也都开始忙于学业,或者喜欢上了宅在家里。
于是,单车就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
家后面有一条长长的沿着溪水铺展开的水泥路,每到夏日的黄昏,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在上面散步。
而我喜欢,在上面骑车。因为两边没有栏杆,所以骑起来更有挑战性,更像沿着某个岛,在做环岛旅行。
虽然有点听起来好笑,但是当风在耳边呼啸,景色在眼前移动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很小资的那种。
也就像《单车上路》的导演说的那样,“当你静下心来,透过脚踏车缓慢的速度,才得以一寸一寸细细审视脚下的这块土地。”
用力爱过的人,不该计较。
高中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见过一张照片——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校园里骑着单车,于是就对阿轰说,等我上了大学,也要这么骑着,多拉风!
阿轰笑了笑,一脸正经地说,不会的,你骑起来才没有这么拉风。
“纠正”了很久,都没有让他对我“拉风”这个幻想表示赞同。
而最后的事实是,在大学校园里骑了约半个学期的车,就自动改成每日步行了。
幻想最终还只是幻想。
原因除了不那么拉风外,就是学校的坡太难骑了。在新校区里穿越,每天都像挤着上班的高峰期。
真正有感觉的,还是老校区。树荫深深,小道葱葱,可以很从容很安静。
可惜,骑过一次后,车子就瘪了。
我们的流浪到这刚刚好,趁我们还没到,天涯海角。
前年新生入学的时候,上头条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从外省来报道的酷炫少年。后来,还听说他在这两年里,骑着他的车,周游过很多地方。
很羡慕,也很向往。
所以,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骑着单车,好好地逛一下。
于是,就在去年生日的时候,实现过一次。
穿着黄色的雨衣,骑着景区专有的黄色自行车,在美丽与善良并存的叽叽同学的带领下,绕着西湖骑了一圈。
雾气迷蒙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湖。
还真像苏轼写的那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