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生孩子,可能谁都想要个乖点儿的吧,懂事省心,孝顺听话,最好一辈子都是自己的小棉袄、手捂子、暖脚石......巴特,孩子是人哎,怎么能当工具使?
《黑天鹅》里的Nina就是个标准乖孩子,子承母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天天琢磨着怎么把芭蕾跳好,不谈恋爱,不交朋友…..最后,她拼成了台柱子,却精神分裂杀死了自己。
《钢琴教师》里的Erika也是,美丽优雅,琴技出众,40多岁了还和老妈厮守在一起,回家晚了会遭妈妈盘问,买件新衣服都会被妈妈嘲讽。她除了喜欢弹钢琴外,还喜欢用刀片割自己的下体,喜欢去看黄片顺带闻闻沾满男人秽物的卫生纸。最后她吓跑了追她的小男生,用尖刀刺向自己。
《身为人母》里的Ronnie也很乖,虽然是个谢了顶的老宅男,但在妈妈眼里仍然是个连碗都不会刷的little child,还会嗫嚅地钻进妈妈的怀里。不过在外他是过街老鼠,因为他有娈童癖。在最爱他的妈妈撒手人寰之后,他只能挥刀自宫。
不对不对,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讴歌伟大的母爱吗?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妈妈有什么不好?像Nina的妈妈一样,意外怀孕后,为了女儿,甘愿放弃自己钟爱的芭蕾事业,料理女儿起居,支持女儿跳舞。和孩子相依为命,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有错吗?就像Erika的妈妈,丈夫去世以后,她的世界里只有女儿,她关心女儿的所有,从头到脚细致到每个毛孔。Ronnie的妈妈也很好啊,即便自己年迈体弱,还要硬撑着承担所有家务,在儿子被欺负时,挺身而出。
不过,我还是会阴暗地想,Nina的妈妈真的是为女儿而牺牲自己吗?恐怕她只是想凭借女儿实现自己的未竞之梦——成为天鹅皇后吧。Erika的妈妈真是关心女儿吗?我怎么觉得她把对丈夫的情感,孤注一掷地投给了女儿。Ronnie的妈妈真觉得儿子生活不能自理吗?我倒怀疑她只是喜欢那种被小孩子依恋需要的感觉。说来说去,这些看似“无私”的妈妈们,其实都是最“自私”的妈妈。
是不是电影为了吸引眼球,危言耸听,故意编造故事啊?其实,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什么妈宝男,奶嘴女,愚孝男,一抓一大把,这些都是被母爱“吞噬”的孩子。我一个朋友的妈妈,为了照顾自己的老娘,居然长年住在娘家,很少过问儿子、老公。柏燕谊在《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中,也列举了很多被“爱”折磨的人。他们被“爱”这座五行山压着,痛苦却又不敢叫出声,心生厌烦却又心怀内疚,行将窒息却又无力挣脱。爱字发难,孝字当头,他们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弥补了父母的缺憾,甚至被父母设计好了人生,成了替父母活着的傀儡,却从未体验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正如一些刻了字的苹果,正方形的西瓜,娃娃脸的梨子,这种异形水果,既不是基因突变,也不是品种特殊,而是在幼果时期被蒙了布,套了模具人工打造出来的。虽然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在同类那里,就变成了诡异的畸形。那些Nina、Erika、Ronnie们,之所以变成了极端的异类,全都拜那些不肯放手的妈妈们所赐。
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很贪恋小孩子的各种美好,恨不得永远都别长大,做个捧在手心的婴儿多好。粉嫩可爱,奶香扑鼻,拉坨屎是在卖萌,尿个床是在撒娇。但我也知道,孩子终归不是玩具,不是宠物,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是有头有脑活生生的人。他们只是凭借父母来到这个世上,并不属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指挥自己的手脚,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不同的情感,用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幸身陷这种“母爱”的牢笼里怎么办?Nina反抗了,她扔光了妈妈为她摆设的毛绒玩具,砸碎了陪她20多年的睡前音乐盒,甚至夹伤了母亲那只对她钳制多年的手,只不过她用了精神分裂的方式。在最后的演出中,她找到了精神上的自己,却也杀死了肉体上的我。现实中,不一定非要这么惨烈。就像华裔小提琴家陈美,从小受“虎妈”悉心栽培,踏上星途,在她二十一岁的时候,终于有勇气挣脱母亲的管束,毅然投身自己热爱的滑雪事业。
我曾经在朋友圈里转过一篇文章,叫做《承认你的父母其实不那么爱你》,最后想借用其中的观点,对那些被强行抱在怀里的“巨婴”们说:当父母带给你的都只是痛苦的时候,选择远离,选择冷淡,选择拒绝所有要求,这都是合理的选择,只是因为,你长大了。
来源:君不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