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是有朋友忧心忡忡的向我诉苦:自从学了心理学之后,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养孩子了,一边担心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会重演,一边又忍不住对孩子有诸多期待,可是太苛刻了不行,太宠溺了也不行,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我的回答却总是让朋友失望:比起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母亲自身的人格发展程度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成为一个“好”妈妈,不如先想办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听上去似乎的确让人感到有些无力,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可以有一些快速明确的具体方法来帮助我们摆脱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希望可以偶尔偷下懒直接借助外力来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种话听上去就觉得是一个巨大且长期的浩瀚工程。
不过,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当我们把关注从丈夫、孩子、工作中短暂抽离出来,重新回归到自身时,至少可以努力做到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成为身心愉悦的自己。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曾说过,从人类演化角度来看,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这并不是给女性增加压力,而恰恰是提醒我们,当女性走入婚姻,与家务完美、关系完美、小孩完美相比,自己的心情愉快才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妈妈快乐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妈妈心情愉快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当这个问题明晰,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执著与纠结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放下。
我认识很多一边拼命做家务、监督孩子学习、被家族里各种纷繁的关系搅的焦头烂额,一边忍不住给家人脸色看、时常暴怒、唠叨的妈妈。她们付出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付出了自己原本积极开阔的心态,却并没有换来家人的理解与认可。她们坚持认为,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能做出满汉全席,就是优秀太太;按照科学的教养方式培育孩子,一丝不苟的完成教育方案,就是满分好妈妈。因此,她们中的很多人,不明白也接受不了,为什么自己一直在努力,却始终不到尊重与爱,甚至丈夫会抱怨,孩子会反抗。
只是,当一家人生活在压抑中,互相责怪,彼此伤害,哪里又还有尊重与爱呢?
妈妈与保姆最大的区别就是她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妈妈,甚至可以不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的衣食住行,但她需要做家人情绪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我过不好,是为了你们过得好”,这套“好”妈妈的理论已经过时了。
作为一名拥有着满腔关爱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妈妈,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不是给TA准备多么丰盛的物质基础,也不是带TA去参加多少兴趣培训,而是通过关爱自己、使自己愉悦来言传身教的告诉孩子:即使世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也依然是可爱的;即使每个人都会有部分的匮乏,但也依然是可爱的——学会爱和接纳,而不是愤怒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