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僧玄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在西游记里,唐僧是奉了太宗李世民的谕旨去西天取经,为了这位高僧西行方便,太宗还特地和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根本不是什么“御弟哥哥”,而是一名偷渡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林勇,在他的研究中为我们解开了历史的真相。
原来,唐朝在初建的那些年,和周边一些国家长年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防止有内奸私通外国,就严禁大唐人士出境。不过呢,这个玄奘求法心切,于是就冒着偷渡的风险出发了。
当玄奘取经回来之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解决自己偷渡客这个身份。玄奘在大唐边境外停留了很长时间,最后下了决心,让人给当时有关方面带了一封信,坦然承认了自己当年偷渡的错误,也如实叙述了自己这些年在取经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说起来,也是玄奘幸运,他在边境外等了七八个月,结果竟然等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谕旨。在谕旨中,唐太宗对于玄奘的过去既往不咎,还表达了一个意思:大唐正百废俱兴万象更新,正需要你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事业当中,快快归国与我相见。
当时太宗正带兵在外征战,在他的安排下,由宰相房玄龄亲自主持,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归国仪式。那场面,是相当的火爆,差点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玄奘的名声一下子在大唐达到了顶峰。
等太宗征战归来,亲自接见了玄奘,一番交谈下来,太宗对玄奘一见倾心,向这位高僧提出了两个出人意外的要求。
第一、还俗,担任自己的首席顾问。
第二、跟随自己出征,以便能随时交谈。
不用说我们也能猜到,大师玄奘谢绝了太宗的要求,否则后来历史上就少了一位得道高僧。
好在唐太宗是个英明天子而不是霸道总裁,高度尊重了玄奘的选择。还对玄奘翻译佛经的计划鼎力支持,不仅表明了玄奘译经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来承担,还特令宰相房玄龄,无论玄奘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尽量帮忙解决。用今天的话说,玄奘翻译佛经的项目,成了国家立项的重点课题。
有了太宗的赏识,玄奘的译经事业进行的顺风顺水。不过,这位高僧除了一心求法之外,也不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在他名声一路走高的状态下,和当时朝内所有的要员都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像我们所熟知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大批当时手握重权的大臣,都成了了玄奘的支持者和崇拜者。
玄奘归国的第三个年头,他的译经项目出了成果。正好这个时候太宗召集玄奘见面,玄奘趁机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太宗,并且请太宗皇帝为他翻译好的佛经做序。太宗对此是欣然答应,并且下令全国,把这篇序言放在所有汉译佛经之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刊刻的时候,太宗又命当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誊写,所以这篇序言,还是书法史上特别有名的字帖。
听完这个故事,其实你就明白了:在玄奘取经归来的时候,大唐正处在一个势能走高的阶段。这个新生的系统,非常需要像玄奘这样的名士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势能,而往往越是在势能走高的时候,系统的主导者就越容易呈现出自信包容的姿态,这是玄奘“偷渡客”的身份没被追究的原因。
后来啊,如果不是唐太宗突然病死,我们的大师玄奘会一直在这样顺风顺水的状态下进行他的译经事业。不成想,在为玄奘大师做序之后的第二年,太宗就不幸驾崩,高僧玄奘随后被卷入到一场政治漩涡中,一下子从声望的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说这事儿:玄奘为何深陷政治漩涡。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政治漩涡中的晚年玄奘)音频稿:陈远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