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女儿回家,路上经过一个沙堆。看到两个小男孩在边上玩沙子,女儿就凑上前问“小弟弟,你几岁呀?”(女儿习以为常的打招呼方式。)小男孩没有回答,只是认真地冲女儿笑笑。旁边正在和清洁工聊得起劲的一个阿婆,立马接过话茬,“他4岁了。”一看两个男孩穿着一样的服饰,长得也很像。我突然想起老妈上次提到的,说是两个双胞胎,都快4岁了,除了说妈妈,其他都不会表达。
一下子我就对上号了。原来老妈时不时聊到的双胞胎就是这两个小男孩。
为什么两个男孩语言发展显得比较滞后呢?
根据老妈的推测,主要原因是在两个保姆身上。
因为孩子的妈妈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收入比较高,为了兼顾工作,就给孩子请了两个保姆,这样自己就可以放心工作了。那两个保姆平常是怎么照顾孩子的呢?
据老妈描述的几件小事,就可以粗略地得到原因了。
上次老妈送女儿上幼儿园,在路上遇到了双胞胎。那次风很大,还有点毛毛雨。
两个保姆推着两个儿童自行车,自顾自在公园边散步,当时我妈都替孩子觉得冷。
后来,老妈又听说,那两个保姆似乎还有副业,说是替人说媒。说成一桩,就有5000元的收入。也难怪,保姆忙着各种赚钱,外出散步。
等到我们这次偶尔碰到的时候,两男孩就在公园里自由玩耍,两保姆就和清洁工在聊着什么话题,聊得不亦乐乎。等到太阳快落山了,保姆才把孩子叫过来,说“这手怎么弄得这么脏?要打手了。走,回家吧,妈妈快回家了。”
孩子似乎还没有玩尽兴,哇哇喊着表示不满。年纪大的阿婆保姆,一把把孩子抱上了自行车,年纪轻一点的保姆则拉着孩子往路边走。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那个妈妈为了工作真的很拼,连元旦的假期都在上班,把孩子交给保姆来带。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妈妈放那么多的精力在工作上。
孩子快四岁,却尚未能学会基本的语言表达,妈妈会不会紧张呢?
儿童3岁左右,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其实已经基本掌握了1000左右的词汇,也基本能够运用母语的各种发音,错过这段黄金时期,后续发展语言肯定会面临诸多的困难。估计等到学龄时期,言语方面会因为表达有限而失去很多机会,也可能会受到同龄人的耻笑。
记得村里有个男孩,到了7岁还不会说话。
3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急了,带着去省里的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检查结果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尝试了很多医疗方式和偏方,孩子也就那样。婆婆认定是因为媳妇平时没有和孩子多互动,家里婆媳关系非常紧张。那个小男孩也却是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得不太正常。
都快上小学了,现在这样的情况,估计很难正常求学了。
之前有朋友说,自家的孩子通过看动画片什么的,突然就会冒出很多出其不意的表达。可能电子产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提供了部分的学习素材,可能那两个保姆也会在家的时候给孩子放一些电视。但对孩子的表达更有帮助的,却是亲身互动。通过对话、观察父母或其他家人的表达,孩子才能更有效地学习。看似孩子知道了某个词,但他并不能判断是否适合在某一刻表达。只有家人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孩子才会学会正确的表达。
孩子的母亲可能有自己的追求,我并不是在挑她的刺,只是有点不太想得通。不过,任何遇到的新近况,都是我学习的机会。
别看孩子好像在幼儿园或者和外公外婆互动挺多。但我自己下班之后,陪她总会因为觉得累而显得不耐烦和心不在焉。对于给孩子提供生活技能的练习时,也容易脾气暴躁。昨天女儿还劝我,“妈妈,你别那么容易生气嘛。”
好吧,确实自己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以后回家前就要调整好状态,开心陪女儿一起提升生活技能,耐心地读绘本,或者等待孩子的练习。
不能因为发现别人有所不足,就觉得自己自带优越性。每个错误或者不足的发现,都是我自己进步和提升的机会。可能每个妈妈都有这点或者那点需要提升。
用心陪伴孩子,工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部分在8个小时后就第一时间结束,全心投入到妈妈的角色中。那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自己来说,也是转瞬即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