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M 读书打卡
书名: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
作者:蔡康永
章节:109 【友情迷思】交朋友,你需要“新时代的门当户对”交友条件
书摘心得:
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非常在乎的一种人际关系就是交朋友。交了这么多朋友之后,你有没有真的问过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你是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审核,才决定这个人可以做你的朋友?
你有没有机会认真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那现在问出来了,就来想一下吧。如果我来想这件事情的话,我对于朋友的要求,第一个大概是可以在朋友的面前自在地做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各方面都符合我对于一个朋友的需求,可是 TA让我很紧绷,很不放松,即使对方是出于善意,我也没有办法跟这个人做朋友。
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样的人会出于善意,却依然使你紧绷、不自在呢?绝对有。比方说,有的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不断地吹捧你,不断地赞扬你的成就。如果碰到这样一个人,也许TA是真心地欣赏你,崇拜你,可是你就会觉得, TA是让你当一个永远的模范生, TA应该是需要一个精神导师,而不是在找一个朋友。你在这样子一个人面前,为了回应TA的善意跟看重,你不好意思挖鼻孔,不好意思做出不雅的动作,不好意思聊一点低级的事情。这比较像是一个教主在面对TA的信徒,或者是一个偶像在面对TA的粉丝,而不像是朋友在面对一个朋友。
也许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说法,会说朋友根本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圈圈,他们那种人就只跟他们那种人在做朋友而已。会得到这样子的结论,可能是观察到了某一个现象。可是,这是表面的现象,恐怕不是交朋友真正的原因。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有钱人只跟有钱人做朋友,明星只跟明星做朋友。可是,实际上的原因可能是,有钱人只有在另外一个有钱人面前,比较能够自在地做自己,因为他们双方都没有把金钱,当成是那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而明星在明星的面前大概也是一样,他们都没有把名气或者是光环,当成是那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所以你现在就可以试试看,列出来三个你觉得作为你的朋友必须要具备的特点"。容许我提醒你,当你在列出这些"做你朋友的特点"的时候,你要往本质的方向走,而不要看一些表面的现象。
我的生活跟你的生活一样,有很多来来去去的人,朋友也会介绍新的朋友给我认识。可是,如果一个本来介绍来要当我朋友的人,可是TA跟我联络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人生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我就再也不会跟这个人联络了。因为很明显的,对方需要的是一个生活辅导者,或者是心灵咨商师,而不是一个朋友。我当然很乐意,在跟别人做了朋友之后,给对方一些建议,就像我的朋友们也常常给我各种建议一样。可是如果出发点就是要提供心理咨商的话,我不认为有办法从这个出发点建立一段友谊。
所以你可以看到,当你在想做你的朋友要具备什么条件"的时候,你几乎只要列出一个最核心的条件,其他的部分都可以从这个核心的条件散发出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提醒的,关于交朋友的第一件事情,交朋友要往内在找,而不是往外在找。如果相信了所谓的安朋友就要找门当户对,同一个圈子的朋友",那只是被现象所误导了。
有人说有了网络之后,人跟人之间的友谊变成了很虚拟,都不实际了",我也觉得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本来就是虚拟的,本来就是抽象的,要多实际才叫作实际呢?
关于选朋友的标准,今天要提醒的第三个重点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于朋友的要求会改变。
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 十岁之前的小孩,因为还没有办法认知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有什么需求,所以,最需要的朋友,是朋友能不能带给自己快乐。而等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更在意朋友的标准是,朋友能够站在自己的同一边,而跟大人的世界,跟爸爸妈妈拉开距离。过了青春期,长大成人之后,在早期我们比较在意的是,哪些朋友能够给我们生存的资讯,哪些朋友能够提供生存的人脉。等到进入婚姻之后,很多人会把交朋友的重心放在夫妻双方的共同朋友,因为大家所要经历的挑战,肩上所承担的责任都很相似。等到了生命的晚期,因为会感受到剩下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了,所以更会在意相处的时候的品质,而不会去在意那些外在的条件,或者是在一起混的时间多寡。
如果你曾经把"门当户对"属于同一个小圈圈"当成是做朋友的一种标准的话,请你理解,这可能是人生某一个阶段所采用的标准,而不是永恒的。有机会的话,把内在需求的标准提高到外在需求的标准的上面,也许能够找到一位你最在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