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一家企业需不需要KPI(绩效)。绩效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一个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斯。彼得德鲁克曾经说,绩效管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20世纪的下半叶,是绩效主义的繁荣期,几乎所有的企业英雄都是绩效达人。通用电器前CEO杰克威尔其,他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经理人,在自己的自传中说,如果在他奉行的价值观里,要找出一个真正对企业经营成功有推动力的,那就是有鉴别力的考评,也就是绩效考核。
但也是在过去的10多年里全球企业界发生了一场反对绩效主义的浪潮,在2006年时,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发表了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他认为日本索尼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业绩大规模下滑的迹象,罪魁祸首就是索尼引进了美国的绩效主义,扼杀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导致索尼在数字时代的失败。
这篇文章发表后,如同在全世界管理界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几乎摧毁了制造业者的价值观基石。而在中国企业界,对绩效主义的扬弃是由互联网人所发动的,进而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领域,这个重大的管理思想的变化是由两个原因所带来的:
第一,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对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在这20多年里,相对于内部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本经营显然对企业经营的成功推动力起到了更为显著的作用。所以在过去的10多年里,也是经典意义上的管理学日渐势微的时候,10多年里几乎没有看到重要的管理学思想的创新。
第二,是互联网公司天然带有的去中心化和颠覆式创新的特点,使得经典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模式和架构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个人的创新能力替代组织创新能力成为了变革真正的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认为绩效变得不再重要,甚至绩效管理本身成为了阻碍个人创新的一个重大障碍物。
到今天,新的反思又开始了,人们重新开始认识绩效管理的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赢利性组织,而它的成长是可以用业绩来量化的。那么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是不是绩效型公司呢? 美国的facebook、谷歌,中国的BAT,进入到其企业内部会发现,它们都是一些强绩效型公司,所不同的是当年的索尼、松下所考核的绩效是利润、产值和产品规模,而今天的BAT考核的绩效是用户的数量、留存率、活跃度、获客成本以及客单价,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不是没有绩效考核的公司,所区别是,它们的绩效模型是以用户为核心展开的,而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公司,是以商品为核心展开的,区别在于绩效的目标和KPI的指向物发生了变化,而不是绩效本身不存在了。同时绩效目标的改变造成了企业组织架构的同步变革,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激发并不以放弃管理,特别是绩效管理为代价,而是应该在企业组织上形成目标高度一致,功能耗散协同、自我驱动的特种兵机制。
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绩效主义的回归,以及对绩效的重新解读,意味着互联网思维与新的工业革命的融合,前者成为了后者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