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层出不穷的“新政体”、“新学界”与“新道德”,不但引燃了王朝革命的炮火,也打开了未来两性平权的闸门。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一场变革,将使个人获得自由,不再屈从于旧习俗。对于封建婚姻,离婚是文人诗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
徐志摩就是“离婚潮”的第一人。
人人都羡慕徐志摩与陆小曼才子配佳人,却鲜少有人知道徐志摩曾有过一个原配夫人。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就是中国首位女银行家,张幼仪。
同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张幼仪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张幼仪生于名门望族,受过新式教育,“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13岁时,二哥替她看中了徐志摩。
徐志摩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新时代的潮流下,他追求自由和浪漫,对爱情充满诸多的幻想和期待。
张家与徐家属于政治婚姻,又是父母包办,徐志摩在看了张幼仪的照片后,讥讽说: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的母亲在她出嫁前找算命媒婆推算生辰八字,算命媒婆说,单从属相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两人命中犯克。
为了这段政治婚姻不分裂,张幼仪的母亲改了张幼仪的生辰八字。
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段婚姻的不长久。
1915年,张幼仪15岁,中断学业,嫁给了徐志摩。
结婚那天,当徐志摩掀起张幼仪头盖时,她原本希望他会对她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终很严肃。
在世人眼中,徐志摩温润如玉,谦恭得体,却唯独对张幼仪,他几乎是一个暴君,冷漠无情。
有一次,徐志摩在院子里读书,突然喊一个佣人拿东西,又感觉背痒,就喊另一个佣人抓痒,一旁的张幼仪想帮忙,徐志摩却用眼神制止了她。
讨厌一个人,还用嘴说?
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没读过什么书,思想守旧。虽并未裹足,但与裹足女人没有任何区别。
虽然讨厌发妻,徐志摩还是遵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训,和她有了第一个孩子阿欢。
孩子的出世并没能挽救这场婚姻,反而加速了徐志摩的离去。完成了父母之命,1918年,徐志摩撇下妻儿,出国留学。
1920年,徐志摩在张幼仪二哥的要求下,只能不情不愿地将妻子接到身边。
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去码头接她时的情形,说: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异国他乡,张幼仪再一次怀孕,惴惴不安告诉了丈夫,徐志摩却黑着脸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委屈至极:“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疯狂追求林徽因,要求张幼仪打胎也就罢了,甚至提出离婚!
张幼仪怀着身孕不想答应,徐志摩便凭空消失,孤身一人的张幼仪泪眼汪汪只得找在法国的二哥求助。
在二哥那里产下第二个孩子彼得后,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到了。
她坚持和徐志摩见了面,要求离婚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徐志摩冷冷地拒绝:“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不是怕父母责怪,是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他要去追她。
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用坦坦荡荡的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协议书上原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一分钱也没要。
签过离婚协议,徐志摩看了看刚出生的孩子,而离婚后孩子以后怎么养,孤儿寡母怎么办,类似这样的话,他半句话也没问张幼仪。
痛定思痛的张幼仪后来回忆:
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此后,张幼仪从一个苦情女变成了励志的典范。
因为与徐志摩的离婚,徐家父母宣告中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援助,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张幼仪。
有了经济支持的张幼仪在德国学习德语,在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学习,主修幼儿教育,继续完成了在15岁因结婚中断的学业。
在这期间,徐志摩跟随林徽因回国,并在报刊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林徽因却不胜其烦,回国后立即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又爱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
张幼仪一人在国外读书,忍辱负重的时候,国内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闹得沸沸扬扬;
张幼仪三岁的儿子彼得不幸夭亡的时候,徐陆两人的婚姻又受到徐家二老的阻挠,需要她回去同意这门婚事。
痛不欲生的张幼仪不得不带着儿子的骨灰回到中国处理这些事。
不久,张幼仪的母亲去世,她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
公司采用了立体裁剪法,还糅合中西方文化要素,很快在上海风靡起来。
曾经被徐志摩讥讽为土包子的张幼仪引领着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
除此之外,1927年,张幼仪又接受了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这个女子银行已经濒临倒闭,张幼仪低调上任,带团队一起去向债务人收回了银行借款。
她每天上午9点整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5点,还要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整,她再到公司打理财务。
到1931年底,银行实收资本总额和储蓄资本均超过两千万元,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名噪一时,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
随着妇女解放的思潮涌现,张幼仪经营着这样一家以提倡妇女经济独立为宗旨的银行,毫无疑问地成为妇女独立的代表人物。
名望,金钱,张幼仪都靠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就在张幼仪风生水起的时候,徐志摩出了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爆炸。
现任妻子陆小曼哭得死去活来,无力操持丧事,不愿运回尸体;
徐志摩曾深爱过的林徽因,仅遣丈夫梁思成弄回一片飞机残骸,挂于卧室以供凭吊;
而被徐志摩鄙夷抛弃的张幼仪,则是以前任夫人的身份,遣儿子去山东收尸,自己主持丧葬。
丧礼上,陆小曼看到徐志摩穿着长袍,要让他穿西装下葬,张幼仪坚定地不许任何人移动、摆布徐志摩,不许让他死后还不得安生。
若徐志摩地下有知,真该惭愧:他罹难后,陆小曼贫病交加,是张幼仪每月出钱帮助她,就连《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张幼仪的策划下编辑出版的。
梁实秋曾这样评价张幼仪:
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徐志摩生前见到刚刚痛失爱子的张幼仪时,被她的坚强独立震撼到。
从未正眼瞧张幼仪的徐志摩,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
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正如他所料,中国最黑暗动荡的时期,张幼仪依旧在创造奇迹。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造成了银行现金大量短缺的危机,张幼仪凭借个人能力与魅力,在银行的数次危难之际,保住了银行。
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卖掉,赚到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作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
张幼仪恪守诚信,管理有术,再加上四哥的帮助,女子银行熬过了这段动荡时期,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
张幼仪成为了中国女性主持银行的第一人,并连续多年当选为银行董事,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
只可惜,徐志摩不懂得珍惜这样一个奇女子,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却选择了最残忍的一种方式去对待发妻。
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54岁时和邻居结了婚,非常幸福。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和丈夫回到欧洲,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久久凝望。物是人非,当年被丈夫嫌弃的守旧女人造就了一个传奇。
而这位传奇女性,在所有与徐志摩有关的传记中却只是寥寥几笔。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幼仪的侄孙女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无意发现,自己的姑奶奶竟然是大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
一直不愿披露陈年往事的张幼仪,对侄孙女说: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前半生被丈夫嫌弃没有主见、思想陈旧,后半生凭能力成为20世纪的中国新女性。
从下堂妇到女银行家,张幼仪用逆袭的人生,给了徐志摩一个响亮的耳光。
人间多少不堪事,最是有情对无情。
张幼仪或许曾经真心爱过徐志摩,毕竟在离婚后,她照顾徐家父母,主持徐志摩的丧事,甚至照顾陆小曼。
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执念,执着于证明自己,证明离开徐志摩她也能过得很好。
《张幼仪传:锦瑟年华谁与度》中写道:
她的人生只是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以后的生活,处处都是成功。
感谢徐志摩,没有你的抛弃,就没有这么成功的张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