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复盘
工作日坐在电脑前瞪着眼备课,周末虽在外面玩但心里不安惦着演讲,是我这半年的状态……正好借这个机会,给这两人(?)做一个让自己安心的复盘。
【一鸣惊人vs小兵慢行】
从小看到的英雄故事太多,古代的侠客在断崖下似乎半个时辰就能练车成绝世神功。再加上现在所谓的“干货”满得都要从屏幕溢出来,让人总有种“我付上钱,听了他的课,就能-变-成和大侠一样厉害的人”这种错觉。没错,是-变,像吧啦啦小魔仙一样的变,然而——天真了。
就像演讲。有些事情总想做出来一鸣惊人,觉得从小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不错,正式场合说的东西也还可以,每个主题每个主题这么走过来,发觉——演讲真是一门技术活。涉及到怎么吸引人注意力,怎么用逻辑让人信服,怎么让人事后想起来的时候还能够有启发。真情流露,很好。单单只靠真情流露,没点套路,还真不行。
明白自己做不到完美,也就多了一点耐心。
我也想一次就有几千粉丝,但是,人非圣人。同一个主题我们第一次可能讲得可能并不好,那以后有空继续就同一个主题深化补充呗。是做好一个成品之后,不断修缮。演讲不仅是一个展示,写作演讲稿更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
再比如讲课。证书早考下来了。话说,谁不想做一个让学生我喜欢的老师呢?于是每节课之前,都会努力想活动,互动,想让学生对中国多一点有趣的了解,就算都会忘,也希望给学生思维导图啊,学习语言的方式等等。但是,新手上路。一年多了以来,每节课备完课之后,只是初稿,而已。把备完的课一个班一个班地上完,才知道哪一个互动游戏是学生喜欢,上完欢天喜地,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的;哪一个是自己臆想出来,实践起来很尴尬的;哪一些还可以再深入,哪一个可以和之前的联系起来的。
【心法-见自己,见他人,见天地】
讲课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于此。有段时间,我讲得累,感觉学生听得也累。深夜睡不着来想原因,恰好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人看事物分三个方面。见自己,见他人,见天地。
见自己:自己怎么教
见他人 :学生怎么学
见天地:秘密 量子力学
瑜伽
见自己在教书的层面是,想自己要怎么教。其实这个阶段很容易陷到自己的牛角尖里,过度备课。
在演讲的层面是总在查套路,套不进自己的故事里。
见他人,在教书的层面,是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站在别人的角度,这句话已经被反复咀嚼了好多遍,真正做到,是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教着教着,突然有点能感觉到学生的感受了。用专业术语,叫“共情”的能力。刚看五分钟商学院,怎么锻炼这种能力?有人来问路,书店怎么走?你回答,到前面的小笼包店,右转就是了。但是这小笼包店,在这个人心中,可能和书店一样不知道在哪里。那怎么办?问他视野中能看见什么,然后根据他说的那个位置,再给他指路。另外一个,玩狼人游戏(杀人游戏)。你如果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游戏就不好玩了。
在演讲的层面,以前上简报课,老师强调的点就是,以观众为主。如果你是观众,你会接受吗?
见世界。这个需要看机缘。所谓机缘,就是进行好精力管理的情况下,能够运用秘密,对周围事物及时察觉。
我知道规律的存在,所以有时会责怪自己说,你都知道了,为何做不到?
就像菜头叔说的那样,就算知道了股票运行的规律,在实际操作股票的时候也要允许自己因此失神几个月——必须的过程嘛。就算知道了世界运行的规律,作为一个小兵,也要允许自己顺着规律进行摸索吧。
【内容重置】
教学,要在内容上,重复,重复,重复。当老师的都知道,没有讲一次就能记住的知识点。 这是属于妄念。至少重复上20次以上的,才能转化为稍微长期的记忆。
做老师的总想能够把学生带好,这诚然是个很好的想法,但——用这想法折磨自己就没有必要了。无论一个人伟大到什么程度,他在其他人的一天中顶多占有几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还要保证他的心全都在你身上。
做演讲也是,精益求精很棒,但不求改变世界。过于想改变别人,讲出来的就都是大道理。这是病,得治。
如何保持输出的有趣,而不是翻来覆去都在说那几件事情?每周至少保持两部电影,一本书。看多了自然会有想法输出。
故事法。
人们喜欢听故事,是刻在基因里的。
这和教书有什么关系?最近在研究一种教学法叫Tprs,大概就是零散的单词容易忘记,单个珍珠容易掉落,用故事来表达,想起了故事,也就记住了语言。
和演讲有什么关系?大道理谁都懂,单说道理,讲起来一片激情,大家听来索然无味。
要有即时性的反馈。游戏为什么让人上瘾,学习为什么不是压力就是枯燥?因为目标定的不准。
满足人们的需求,摸着最本质的东西走。能力上去,不用找职业,职业回来找你。
稍作停歇,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