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们常教育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来作最美的图画。“专家”们更是大肆宣讲。
这样的言论虽然颇受教师微词,却很励志。于是老师们辛勤工作,孩子们努力学习,“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业”无成,这便成了老师们心中永久的痛。
“白纸论”可追溯到17世纪的约翰·洛克。在其经典著作《人类理解论》中,他指出,人类心灵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记的白纸。这种理论已经诞生,就被推到相当的高度,它被人们尊奉为“自由民主的基石”。
既然人们的大脑像一张白纸,并不存在固有结构,且可以由社会和人类随意塑造,那么教会的权威及国王的神圣权利就不存在了。他们无法再声称自己拥有先天的智慧和优越性,当然也就不存在天生低人一等的贱民了。正如2000多年前陈胜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声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与社会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并非“白板”一块。人的发展,除受环境影响外,更受遗传、变异因素,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虽然科学界对这一事实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白纸论”仍有一定市场。毕竟超越阶层,实现人生逆转,是很多人的共同梦想。“白纸论”是励志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