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误以为“知彼解己”的意思是知道对方,了解自己,今天发现错了,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人际交流的关键。
最近也看了侯熙儒培训师的视频教程《说服力》其实关于其中一些技巧性的说服方法,我不太有听下去的欲望,讲的道理貌似也是大多时候已经知道的,所以其中一些部分我是跳跃着看的。当然,也是有所收获的。其中,有句话”人是不能被说服的,但是可以被影响“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人如何被别人影响,在习惯五-”知彼解己“中给出了答案。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力,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种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动机,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你的影响力在于你的榜样作用和引导能力,前者源于你的品德,是你的真我,别人的评论或者你希望别人如何看你都没有意义,我在同你的交往中已经清楚了解了你。你的品德时刻发挥着影响力,并起着沟通的作用,久而久之,我就会本能的信任或者不信任你这个人以及你对我所做的事。因此,如果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
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
一、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
二、装模做样,”是的!恩!没错!“;
三、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
四、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
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要求听者站在说话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但是移情聆听也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个时候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所以说,习惯一二三是基础,帮你保持核心不变,即以原则为中心,从而和平而有力的应对坚实内心之外的脆弱。
四种自传式回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出忠告(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问题尤为突出)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这让我想起再跟一个候选人,甚至是大多数候选人沟通的时候,我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别人的需求,而是一味的以自己的角度来说服候选人,并且对别人没有做出想象中的回应表示不理解)
下面是本书给出的正确姿势:
有效沟通:
第一阶段: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思维去理解;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着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适时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
我们的感知非常不同,而且从小便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所当然的认定某些事实,当别人不这么认为时,就会质疑他人的性格或者精神状态。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高度形象,有整体性和感情色彩,是典型的右脑思维,而我则是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和表达的左脑思维。
表达也要讲技巧: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感情是指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性-理性。多数人习惯直接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总结:习惯五非常重要,它位于个人影相圈的中心,相互依赖环境很多因素是属于关注圈的范围,如果精力都放在这些上面,很快就会精疲力尽,且收效甚微。如果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能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对方,获得准确的信息,迅速抓住时间的核心。认真聆听让你的影响圈慢慢扩大,并且越来越有能力在关注圈发挥影响。
再看看自己会有什么变化?越深入了解别人,就会越欣赏和尊重他们,触及对方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今天对于沟通又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在跟候选人沟通,和领导沟通,和同事沟通,试试养成这个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