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讲三个批评孩子的错误做法,它可能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别拿孩子和他人比较
别人家的学霸牛娃似乎永远是家长圈里最津津乐道和追捧的话题,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说这话的初衷是想帮助孩子看到榜样和差距,在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可能有效果,因为孩子特别在乎父母的评价和表扬,你一指出别人什么样,孩子有压力,为了让父母满意,可能就会往那个方向努力。但实际上这句话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甚至自卑感。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甚至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嫌弃,如果自己做不到一二三,父母就会不再爱自己了。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叛逆,直接说:你觉得别人好,你为什么不做别人的父母?因此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较,非但不会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还会打击伤害孩子,引发自卑和叛逆,让孩子的行动更加背离父母的期望,也影响亲子关系。
第二和第三常见的错误方法是苦肉计和威胁大法。
为了达到目的,很多父母会用一些苦肉计和行为语言上的威胁,软硬兼施。比如孩子不想上英语补习班。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你看妈妈为了你上这个补习班,一个月的工资都付出去了,还借了别人的钱,你可要好好学啊!爸爸妈妈为了你都怎么样怎么样,你要如何如何等等这样的话。孩子因为爱父母,所以就答应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是被逼着学习的,非常不舒服,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还有一些硬一点的,直接威胁孩子,你再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这种短时间可能有效,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觉得没有选择,被迫学习或者听从。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不听话来反抗,有些孩子不敢直接违背,但他会消极怠工,还有一些可能会和父母产生直接的冲撞和矛盾。
总之威胁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沟通方式,即使孩子还小,这些方式也会伤害到孩子,很多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和他人交流。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批评方式呢?分为三步。
第一步情绪稳定平复后再和孩子沟通。
第二步,把错误行为和孩子本人区分开来,聚焦讨论具体的行动,不给孩子贴标签。
第三步,共同探讨怎么做,我们该怎么支持孩子。
举个例子,一起看一下如何运用三步法。
一个初中生的家规是不能晚于10点回家,但是九点多的时候,父母联系不到他,父母一直等到将近11点,孩子才神情慌张地到家。父母急的火烧火燎,但是他们克制住了情绪,没有和孩子发火(第一步,控制情绪)
他们加住了想要直接回房间的孩子,对孩子说我们一直联系不上你,现在已经十一点多了,我们之前约定的是不晚于10点,你一向都做到了,今天怎么晚了,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么?
孩子看到平静的父母,而且父母只是就事论事地了解情况,并没有上来就指责,这让孩子感觉内心是安全的,他可以敞开心扉,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父母和他讨论了两个具体的行为,一个是晚于规定时间回家,另外一个是联系不上他。并和孩子讨论了以后怎么避免这种行为的方案
然后又和孩子讨论了,如何写作业的问题,是熬夜还是第二天早起,但是在完成作业这件事情上,态度是坚决的,这是孩子的责任,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更要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不能逃避和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