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好一条朋友圈,没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今天说的【朋友圈广告文案】指的是微信、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场景,而广告文案不光指那些卖产品的文案,不管你是想让朋友圈的好友买你推荐的东西,帮你投票,点开你发送的链接或二维码,其实都包含在内。
为什么人们精心设计的广告画面,费心构思的销售文案,大多发在朋友圈没有效果,甚至引发人们的厌烦?
因为你为受众造成了【感知目标障碍】。
也就是说:因为广告的突然出现,阻碍了受众在当前场景下本来想做的事情。以朋友圈为例,大部分用户在朋友圈要完成的任务:一是了解其他人的动态;二是发布自己的动态,与人互动。
如果我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突然看到某个朋友发布的内容:
我们肯定会快速跳过这条内容,如果对方这类内容发多了,还会屏蔽Ta的朋友圈。因为这条广告的出现,阻碍了我们完成任务。
那么在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环境中,应该怎么写【广告文案】和配图,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呢?
我总结了4条实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它们是:
1.让受众将信息归入内容,而不是广告
2.用分享的口吻陈述产品利益
3.创造更强的认知卷入
4.引发主动问询,获取对话主动权
注意:四个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重要性1>2>3>4。
一.让受众将信息归入生活内容,而不是广告
我们一天平均要接收5000条以上的广告,出于大脑的自动防卫机制,它会根据经验自动屏蔽大部分广告,在阅读朋友圈时,大脑还会更加苛刻,屏蔽掉与【了解其他人的动态】无关的内容。
所以,在构思朋友圈广告内容时,首先就要让内容看起来是生活的分享,而不是有商业目的的推荐。一旦受众的大脑将你的广告内容归类为前者,你的内容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比如:
上面的这条朋友圈内容,就更容易获得大家的注意力或好评。因为它是我们对生活的自然分享,符合受众【了解他人生活】的任务。
因为,如果我们要修改第一个图片中保健品的文案,如果把产品融入我们的生活场景拍照分享出来,比如这样:
就能更容易获得大家的注意,甚至会有人主动来问询你是什么产品,有什么功能。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是生活的日常,不是广告信息。
二.用分享的口吻陈述产品利益
用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用分享的口吻陈述产品利益】。我跟很多订阅了李倩品牌专栏《300天品牌思维训练》的朋友在一个群中,大家都觉得李倩的专栏内容不错。有一次,大家商量:该怎么在朋友圈推荐这个专栏,让更多人来订阅?
我们有各种建议:有强调李倩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身份的,有突出【最懂营销的投资人】这个标签的,也有拿【在行APP评分9.8】作为背书的。
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有一个问题,所有的这些推荐语一眼看去,你的目的都昭然若揭:快来订阅我推荐的这个专栏啊!
于是受众的心智之墙再次竖起——广告无效。
我的建议是:不要述说这个产品本身有多好。而要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以分享工作成绩的口吻陈述事实,突出这个专栏给你带来的现实改变(陈述产品利益)。比如你可以说:
这就是【用分享的口吻陈述产品利益】。朋友圈的广告文案的主角应该是你和你的故事,然后用你的亲身经历为产品利益点背书——金杯银杯,不如朋友的口碑。
三.创造更强的认知卷入
如果你能在内容中增加受众的认知参与深度,用户就越容易对你的产品产生深刻印象,做出你想要他们做出的决策。
比如,这篇“日思清单”就是一个【创造更强认知卷入】的方式。受众在阅读干货类长文时,调用的注意力是很高的,我在内容中反复提到李倩的专栏《300天品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利用读者深度的认知参与,完成产品推荐的做法,远比直接发一段颂扬的推荐语要好。
四.引发主动问询,获取对话主动权
通过内容引发受众的主动问询,会让后一步的推荐行为更容易成功。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主动问询】,并不一定是主动问询“产品”,而是一个他们想要了解的解决方案。
比如前天我在《写不出日思清单的一晚》中提到:古典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有一种“自我管理工具”。我在文中并没有介绍方法是什么,而是让人们私信我【三件事】来获得方法。
这就是【引发主动问询】。这个方法的逻辑在于:通过引发对方的主动咨询,完成了你跟Ta在沟通位置上的【优势转换】。
在对方跟你咨询之前,你在沟通中处于被动位置,在对方跟你咨询之后,攻防转换,你不知不觉中转换到了【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主动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给出的建议,对方更容易采纳。
文章发布后,有17个人私信我想了解【三件事】的详细内容。我把古典专栏的试读发送给了他们。他们当中的好几位读完后都立即花199订阅了专栏,还有人将方法发送到朋友圈, 进行了二次传播。
如果营销是一门手艺,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活”。
PS:关于今天的内容,如果有任何问题,希望你能留言给我,我会尽力回答。感谢!
以上
今日参考内容:
《用户讨厌你做营销,不如试试这4种方法》李叫兽
《好好说话》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