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习中一般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一个是冒险区,中间便夹着学习区。想要进步的快速,就要跳出舒适区,去挑战我们比较少接触的领域。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状态都是停留在舒适区,舒适区里有着固定的目标,固定的方法和行径,甚至知道我们下一步会遇到什么问题。
似乎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秉着“舒适区”的方式去进行,每一年都要考试,而且内容已经固定好在哪个区域,只要认真学好那几本书籍,肯定就能考到一个好的分数。这种方式,诱导我们走进舒适区的学习,对要考试的范围不断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却缺少实际的运用。高考状元往往在理论区域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你让他去社会上做生意,在工作的谈判区上,就不见得能够成为佼佼者了。
在我看来,舒适区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在拥有大量学习资源的图书馆里学习、去看一篇已经有了结论的文章、再或者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给出的理论知识等等。总之就是把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学习”一遍,我们一直在接收着这些知识,长时间下来也昏昏沉沉,能够记住的知识少之又少。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大胆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把学到的知识立即运用于生活,让我们的学习快速地得到反馈。反馈的方式可以是立即把知识实践在生活中,也可以是把听到、看到的知识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文字总结,做笔记。或者是通过把知识传播、分享出去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化,比如开一次分享课程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内容录制成一段FM。
我写文章的意义就是在于让自己进入冒险区的学习,阅读、听课并不仅仅是学了而已,还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理解,内化成文字的去进行学习反馈,形成闭环学习。我们只要进行了学习,一定要尝试去写总结,哪怕是只有一句话,一个字。钱钟书老师这样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也是极爱写读书笔记,在他家里藏书是比较少的,反而他写的笔记可以放满他的整个书架。
另一层面的冒险区学习则是挑战未知。拿身体举例,我们在健身时长期做同一个动作,身体已经有了适应性、惯性,在不改变速度和动作的情况下,我们长期坚持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会对身体有损伤。如果我们的舒适区学习是慢跑,那么我们的冒险区学习就可以是不断变速的跑,挑战自己从未有过的速度和坡度,打破规律,不断变速,这样的跑步效果会更加行之有效。
互联网的便捷性,产生了两种人,一种是由于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了,所以懒惰的享受着这个便捷性。学习变得碎片化,不再是认真看一部电影,不再是认真的翻阅一本经典书籍,学习上遇到难题,便直接百度,而不再是苦苦的去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另一种人是剩下的较少数20%,在有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之后,快速适应,并且自己潜心修炼学习,自己去做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分享快速使学习得到反馈,并且还能赚钱。把自己学到的技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卖知识”变得很火爆,人们总想速成,听“微课”便成了现代人们热衷的“舒适区”学习方式之一。舒适区的学习犹如“拿来主义”,把别人通过辛苦实践得来的理论阅读一遍,便以为是自己的了,但是远远没有原始作者体会的深刻。
就比如李笑来老师写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写的很好,我也仔细拜读了,却无法领悟其真正的精髓,也做不到把时间当朋友。当中提到的一些要点,我也仅仅知识看过了而已。
不要真的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在冒险区学习,走出阅读的舒适区,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并且不断给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增加难题,给自己制造麻烦,下次遇到真正的问题时就能内心波澜不惊的快速解决问题了,这样才能快速成长。
一字一句的“看”书这个动作,其实就是把别人已经整理成型的知识结构拆分开来,一个一个地进行拆分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没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上来,无法检验我们的所学成果。所以,要想在阅读上得到快速的提升,我们就要学会为我们的所学知识做出即时反馈,立即把感悟、总结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