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其中盛赞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对于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虽然读过《红楼梦》,对小说情节有总体了解,但我对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认识理解不深。在阅读了一些名人大家对这部经典名著的评点之后,再结合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简历,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这部小说,作者描述的是封建贵族的兴衰故事,但表达的是自己对所处社会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感受。
>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对比小说中贾宝玉与曹雪芹,两人在家族背景任职经历,身份以及家族突变一系列的变故中有太多的相似。可以这么说,《红楼梦》小说中贾宝玉的人物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就是曹雪芹自己的人生写照。与其说是曹雪芹在刻意塑造一个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和描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不如说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遭遇和对兴衰的感悟与理解。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后人评价甚高,根本原因是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小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的背景资料,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生活的变故,让曾经锦衣玉食的曹雪芹的生活从天上落到地上,巨大的落差及社会各色人等对他们的态度变化,让他真正感悟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才让他讲自己的感悟融入到《红楼梦》的故事创作中。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认为对于写作而言,除了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外在形式技术层面外,文章的所表达的思想认识才是优秀文章的灵魂。当一个文章所传达的意思能被读者接收,理解,并对读者有所启发,对实际的生活有帮助时候,才会被读者记住,并反复阅读。
那怎么达到这种境界呢 ? 我想关键还是要增强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只有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才可能通过这种能力,分析所关注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要素,进一步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许自己的这个结论并不是最终正确的,但这是自己的认识理解,有助于别人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启迪并做更深入的思考,这对别人也更有用处。
所以说,对于写作这件事情来说,我们写出的是文字,但表达的却是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思考能力,才有可能让我们通过思考得出对人有用的结论,从根本上提高文章的质量,获得自己和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