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与中国教师报读书会朱爱朝老师领读群的第三天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曾经的阅读习惯。以前我只是单纯的满足把书读完,可能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惑、灵感或者想法,但是这种现象犹如天边漂浮的云朵,仅仅是曾经在天空飘过,然而时过境迁,再也不见其踪迹。我读书只有输入,只要不停的输入,就感觉寻觅到了成就感。可是,时间久了,意识到仅有输入,而没有输出,读书的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即使发现了我读书存在的最大问题,但是也缺乏改变的勇气和毅力,总是自我设限,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还达不到输出的水平。就这样,凭借这个不可成立的借口,又虚晃了几年。
直到近期,有幸遇见中国教师报读书会周群老师领读群,进群很久,但是一直未参与打卡和阅读,给自己的理由是没有书,等书买来21天共读活动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会偶尔翻看一下群里的聊天。
就在8月16日这天,我发现明天就是这一期共读活动的最后一天,读友们都在谈论自己的收获、感悟,又在给了参与的决心。尤其是我听了8月18日的这一期的总结和两位优秀老师的分享,就更加坚定了我的意愿。幸运的是在群里看见了读友“行云流水”老师,发出的关于中国教师报读书会朱爱朝老师领读群的邀约,我正式开启了我的21天共读之旅。
自从我加入了这个有温度、有力量的群,我感觉自己每天都是能量满满,心情愉悦。期望我能坚持21天,并有收获,更期望我永远奔跑在阅读这条马拉松之路上。
以下内容是我今天阅读的一些摘抄,如有快到12点了,来不及输入自己体悟,后期读第二遍时再补上吧。
三、教学与个体生命的整体性激活
课堂中学生的身体在场,并不意味着他的生命在场。
生命的诸种意向或形式力量总体而言包括三类:欲望、兴趣和意志。整全的生命意味着健康自然的欲望、多方面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的结合,教学必须努力发展和平衡这三者,以促进个体完整成人。
(一)教学与欲望:丰富生命的直觉形式
对欲望的稳定控制和扩展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日常的管理任务和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需要关注的地方为如何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逐渐转换为学生自己控制自己,这里突出的一条原则是:尽可能少地将教师的个人情绪带人奖惩中,而是主要依靠在具体的情境和客观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二)兴趣与教学:构建个体开放的智性生命
赫尔巴特对完整兴趣的分类:经验的兴趣、同情的兴趣、思辨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三)教学与个体的意志:孕育个体生命的精神价值
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意志”表示个体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但真正的意志必须是建立在思想这个基础上的。意志是个体绝对执行某一观念原则,以构建自身的实践生活的意向。它将某一观念原则作为强有力的东西,拥有它的人决意去塑造自己的生活,它在本质上表述为“我要I”
也就是说,拥有意志的人,他不是一味地受某一对象的吸引,而是清醒主动地要求某一( 观念)对象去支配自己的生活。前者是受欲望驱动,是被动受到具体的、实在的对象的支配;后者是执行自己的意志,主动受观念对象的支配。
个体用意志战胜外在的强制力、控制欲望、认清自我、养成品格,并最终获得自己在道德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自我统-一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将无知等同于按欲望行事,将智慧等同于按知识所指引的正义生活。这意味着,“知识”不仅能帮助人判断何者是好的、何者是不好的,而且真正的“ 知识”还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知识所给出的指示来行事,也就是说,知识让人形成对正义和善的认知与信仰,因此,“知识”是能够涵养人的判断力和意志力的东西。但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文本信息,逐渐失去了其强有力的塑造个体德性灵魂的作用。人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试、谋生、交际,而唯独不是为了用它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教学与个体生命的历时性展开
(一)早期教学的审美性:游戏与教育的审美化
中国古典教学的精髓不是西方式的对人的理智性的“启发”,而是对人这种本体性的情感的“(起)兴”与理智性的“(启)发”的融合,它把儿童在自然世界中的经验事物与自身的情感体验对应起来,开启了儿童优雅地看世界的基础性视域。
对于早期教学来说,教师应当转换或隐藏教学工作和学习任务所预设的目的,要把教学过程当作教师与学生共度的时光,师生一-起对日常经验事物进行处理,并惊讶地发现某些可被称为“知识”的东西的过程。这是想强调教学和学习任务的游戏性和无目的性,让儿童能够因教学任务本身获得乐趣,并调动起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中期教学的理智性:个体思维的深度拓展
(三)后期教学的对话性:走向个体的精神教化
如果-一个学生进人社会后,马上感到他所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处,并质疑整体的知识的有用性,转而无所顾忌地追求那些卓有成效的职业技能和世故的社交技巧,那么教学的漫长努力就将在平庸的操劳中逐渐付诸东流。
所以社会事件是从道德的消极层面教育人,文学作品则是从道德的积极层面教育人。.
五、从教-学关系走向社会行动
教师在教学关系中应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生命姿态的示范,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稳固而开放的思想世界,使学生在开始实际生活后,始终能够保持着丰富的意向性与对生活的更高目的和秩序的追求,从而也能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衡,并主动地以“学”的生命姿态向世界和他人敞开自身,最终走向生命自觉和自我教育。教师不应当让学生不经发问、讨论和反思,就去回答种种重大问题,否则这种教学就是“灌输”的教学;他也不应当让强制性的管理僭越教学一如果教师爱好那种事无巨细的管理工作,他必然要在无限的操劳中消磨掉自己最后一点教育热情一否则这种教学就是 “控制”的教学。“灌输”和“控制”,都企图直接而非经由儿童的生命转换影响儿童的行动,因而它们就容易把教学变成一项技术化的非教育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