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被爱,都需要勇气,需要有勇气去选择那些可以作为最高关注对象的价值,需要有勇气做出决断,把全部赌注押在这些价值上。 (Erich Fromm《爱的艺术》)
刚刚结束了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关系,陷入迷茫痛苦的我,那时也只有咬着牙忍受面对现实。这时在身边人推荐下翻开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幡然醒悟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中共同的痛点和误区。
许多朋友都开始进入相亲这个环节,阿姨妈妈私底下为你们“门当户对”把关以后,你们俩就被牵在一起。这个时候,当然还不会有爱情,只会做一件事:选择。选择有好感的继续交往。而选择也将是贯穿我们婚恋甚至整个人生的主轴。弗洛姆也认为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
但这份好感并不牢固,双方会立马测试自己的判断是否经得起考验,最终能更进一步的,都基本会各得其所吧。
所以,你会发现,困惑来了
究竟什么是爱?
爱,不是商品交易
像现在房价涨得这么猛烈,婚恋交友和钢需房捆绑,杜子建的书里分析这是在营销人的恐惧心理。当年轻人要择偶时就被这种经济效应绑架,身负压力和恐惧去恋爱,如果另一方有房则可能会疑惑没房你会爱我吗?细想想,这样怎么可能会有真正健康的爱呢?
那是不是有了房子票子,就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一切呢?也不是,当初的门当户对反而掩盖了许多男女间的精神代沟和价值差异,许多夫妻有了安乐窝以后就因为各自世界观的矛盾而渐行渐远,甚至产生所谓的“七年之痒”。
这样的婚姻闹剧很容易发生在,婚前谈妥一切条件,立马走结婚生子流程的夫妻。然后这些本来就糊里糊涂结婚后,又在婚姻中过分依赖的人,将不幸福的恐慌传递给周围,使更多人因为经济条件、不安定因素等等“杂音”拿它当成了畏惧婚姻、抗拒爱情的理由。
那是什么左右了如今的爱情呢?
真正的爱不会被关系所左右
可以归结为,以上所谓的爱情、婚姻,是一种结伴,而并非是相爱。相爱的路上应该会有相伴,但相伴的路上未必有相爱。
在阿德勒心理学上认为,有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实际上也隐含自私的一面:对方越物质越依赖,自己的付出往往就显得越强大越高尚,于是自己处于舒适区里享受因爱而“善”,不再因爱而成长。
“男女双方没有自觉地在意识上做出改变,以适应人生新的阶段,最终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
这就是原因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爱情那么难经营。双方错误地把对爱的理解过度建立在需求上,而并非与一个互相了解的人共同成长。这些关系中一旦有问题一突出,就选择撒手放弃,而不是与爱人共同面对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原先设定的“爱人”就是不会伤害、不会争吵,与原生家庭的冲突完全不相同的“完美木偶”。
所以,这种关系中做什么都只会增长怨念,慢慢对方的缺陷>优点,比如没钱买房就大过了对方人品。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有时说出的,愿意和另一半共同奋斗买房,实际上是互相约定好啃老买房,而不等同于,两个人相濡以沫共同奋斗靠自己努力经营好婚姻,让父母亲人见证自己的成长。而啃老的原因,千篇一律是各种埋怨,或房价太高自己太年轻一无所有,所以需要找父母帮忙。所以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抱怨婚后不快乐的,问问自己是不是有颗我想要(什么都不付出就能得到)幸福的心。好好想一想,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许多苦衷背后都有一个拒绝担当的借口,诸如房价高、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性格差异,这些只是不想努力做更好自己的借口罢了。
孩子越依赖,父母保护欲越强,你的婚恋观越动摇,父母的维护意识,反对之情就越强烈。
我认识北京的一对夫妇,静的父母强烈反对女儿的丈夫,令她非常苦恼,她的丈夫爱着妻子却因为刚刚从优厚稳定的国企选择创业,受到岳父母的排斥(相信我们都明白了,她的父母本来可以炫耀女婿优越的工作却突然感觉很丢脸,才去逼迫女儿)静最终选择维护自己和这个家庭,她严厉地告知她的父母,她是已婚的女性,硕是她的丈夫,她们已经组成家庭,幸不幸福都是她们俩夫妻的事。这番话当晚对她父母的触动特别大,认为女儿是真想清楚了,真的选择长大了,老俩口转而支持小夫妻去创业,还出去旅游了。(不管静的父母高不高兴,幸福的钥匙确实真正回到了静与硕自己的手中)
终于可以再也不要被关系所左右了。
时代变迁使人灵魂褪色,如今爱的定义就是“钱“当“户”对,可这种迷思却还在影响当下的年轻人,这不正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吗?
所以我估计今后共同买房的夫妻会有许多大矛盾,而共同奋斗有共同经历的夫妻却会收获许多小幸福,甚至大成就。因为你们咬住了一些共同的底线,这种价值上的革命情谊是难以动摇的。
爱是一项交付生命的决定
爱是理性的判断,也少不了感性的一掷乾坤,真才是爱最性感的一面。
爱情我们要,牛奶面包,甚至香肠鸡蛋高粱馒头我们都需要,为什么要为了生命中的一块去舍弃其余那么多重要的部分呢?实在是难以理解。
爱和被爱,都需要勇气,需要有勇气去选择那些可以作为最高关注对象的价值,需要有勇气做出决断,把全部赌注押在这些价值上。 (Erich Fromm《爱的艺术》)弗洛姆这段话里描述的不正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爱的模样吗?我们这代人已经认同了物质投资大于人的成长,宁可相信商品房中的悲欢离合,也不愿相信有的人值得一生拥有。
的确,这样的一番论述,让人扪心自问而喘不上气。我第一次看完这两本书时所受的冲击不亚于你们,但我认为哲学家的智慧是爱的学习,就是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讨厌“自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从而去改变自己成为更值得被拥有的人。
因此,我现在选择一个人上路,奋斗事业,工作之余也跨上相机去摄影,去创业,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今后大家也许会在许多地方看到我的成长。快乐并不会从天而降,尤其是两个人在一起要活得幸福,更需要智慧和勇气。学会割舍、学着独立,为的是在面对你所爱的人时,能有爱的判断,在面对爱你的人时,能有爱的能力。
爱的课题分离
我爱你是我的课题,对方爱不爱我是ta的课题,如何爱对方都是各自的课题。学会将彼此的课题分离出来,不因爱的名义想去改变对方,不因只对自己有利而称之为“善”,明白爱不是捆绑或交易,爱是一种学习。这样会爱得明白、自如吧。(所以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两个人在一起就叫双修吧,哈)
愿大家每天都能从母爱中学会割舍,从父爱中学会顺从,然后才去恋爱和夫妻关系中学会成长与蜕变,构建属于你的完满人生。
附一首诗
《爱》
——罗伊克里夫特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
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
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却被你的光芒照的通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