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除了目前还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外,自我学习的路径似乎已经中断,对未来自己在哪里?会在做什么?……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突然感觉被抽空一样。特别是工作环境中,感觉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也越来越有危机感。最近几次企业内部组织的专业培训,感觉滞后于老师的思路,有种慌张的感觉。突然问自己,最近两年自己是怎么了?锻炼身体终止了,阅读的习惯也废掉了,曾经为了解决有一个问题可以看书到凌晨两三点。肌肉和大脑一样都需要常锻炼才能灵活和有力量。
关注话书成课这一课题已经有半年多时间,看到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目标介绍,让我感觉是一个充满神奇魔力的课程,感觉走进这个课堂能让我从内到外焕然一新,似乎能让自己的大脑从“朽”到“特别灵光”。然而,真正走进来才发现,并不是一门轻松的课程。因为每一项内容都是需要自我建构,打破自我固有的知识和观念,重新搭建新的知识体系。袁老师每项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让我们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有收获。
这门神奇的课程,浓缩成两天共16课时的内容,背后浓缩着袁老师数年的努力而总结出来的精髓。课如其人,袁老师是一个向内求的人,内敛不张扬,感谢袁老师能为大家奉献精彩完美的课程呈现。
让我收获最大的5个知识点
1、为书中内容画出课程框架。
回想以前制作课件从来没有在纸上理出框架的习惯。第一天课程结束当晚试着用框架来整理第二天需要讲的PP T内容时,发现:会让讲课思路更清晰。制作PPT过程的主线不容易偏移。
2、用CSRP模型设计课程框架。
如果只是依据个人理解来画出课程框架,属于非常浅显的方式。而CSRP模型是袁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工具。它的步骤依次是:先选择出适合转化为课程的内容——然后将内容进行分类——分类后再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此处是思维导图的雏形)——明确课程的重点,从而合理分配内容的比例。
3、掌握5种逻辑来设计课程结构
这个知识点和我上面这段话中的逻辑相呼应。只有根据书中内容的实际类型用对应的方式来设计和展现,才能清晰明了。比如:我们要解决的知识点是可以用流程呈现的一定是并列式结构;讲产品类的属于内容概念性,可以用对比式让学员一目了然两种产品之间的差异,突出重点;如果是解决某项问题,一定是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式结构。
4、必须设计学习活动
为什么袁老师的课程用了很多时间来讲这部分内容,因为建构主义教学也是源于成人的认知心理学,只有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才能更好地帮助成年人去建构。成年人都不喜欢一味的灌输内容,喜欢有趣的,现场就能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课程。课上袁老师展示了,概念性知识,流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反思性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可以运营不同的设计方式来展示。这个是其他课程中所听不来的。袁老师奉献的全是实战的慢慢干货。更重要的这些活动能够满足DISC模型中任意性格人的。
5、GEEAT化书法
这个工具非常具体,不仅仅是指导我们化书中内容工具,更是需要我们经常练习的阅读思考模式。只有在日常阅读中灵活掌握好了这个内容,才能将它应用到我们化书的行动中。
印象深刻的3个知识点
1、利用“库伯学习圈”理论来化书中内容为框架。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依照让学员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培训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4个步骤设计并实施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种学习风格的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达到培训收益最大化。
2、用ASK 模型来检测课程结构是否已经画到最后一级的。
当我们在画课程结构时,对是否已经画到最后一级拿捏不准。可以利用ASK模型工具,最后一级的内容只要是解决A知识、B技能、C态度这三个内容中的任意一项,即为最后一级。
3、编写案例的5要素和6T法则
案例这一素材质量的好坏无疑是论证知识点和论点的重要内容。我们如何做到案例的真实性,和受众学员的关联性,逻辑是否能经得起推敲,是否能容易验证我们想要证明的观点,不容易现场让学员质疑,通过案例是否能引起学员的反思和行动,是否能成为痛点……
希望达到以上目的,我们编写或者选取案例必须考虑五要素和6个原则。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
1个行动
激动不如行动。我的行动时让自己大脑动起来,为参加3月13日的研习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