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晴 图|来源网络
01
前两天外出办事,遇到之前在办事点认识的一个女孩,恰巧也来办事。两人都觉得好巧,正寒暄她突然说“朋友圈看到你儿子照片,真的很像你哦”,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又说“看前几天你们去**景点玩了,那边好不好玩,值不值得去?”
我瞬间有点懵。我对她的印象只停留在上次一起办事的时候,因为有个文件需要分享所以加了好友,但一直没在朋友圈见过她也没有任何互动,早都忘记这个人了。现在听着她如数家珍细数评价我的生活,我忽然有点脊背发凉,就像长久以来被一个毫不知情的陌生人窥视的感觉。
于我而言,她是陌生人;而于她而言,却好似熟人一般对我的生活了如指掌。
分开之后第一时间找到这个人的微信,果然她的朋友圈那里是关闭的状态。也就是说,她一直对外关闭或者屏蔽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却默默欣赏着别人的生活状态。我朋友圈很少加陌生人,所加的好友基本都是互动很熟悉或者彼此了解的人,所以平日对记录的生活状态也不设防。却从不知竟有像这样我对她一无所知她却对我了如指掌的人存在。来不及多想,立刻屏蔽了她。
02
自微信、朋友圈被广泛普及后几乎人人都使用,微信也由一开始单纯的社交工具变成了一种交流沟通和商业支付的方式,而朋友圈渐渐就不再那么纯粹。有些人甚至有上千个好友,里面不乏做微商、卖产品,甚至还有外卖、送水师傅等各色人等,朋友圈里内容纷杂错乱,有时候面对满屏的信息都不知道谁是谁。
而原本把朋友圈当做个人社交平台、还在圈里热情记录生活的人,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和状态被人熟知,而自己对他却一无所知。这种感觉,就像是病人被揭了伤疤、像迷失的羚羊被虎豹窥视,从心里感到不自在。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闭或者停发朋友圈。而屏蔽了那些刷屏的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发现自己也已失去了打开和记录的兴趣。
03
很反感一类人,就是在双方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不外露,却对别人的状态无比热心,生怕错过哪一条消息一样得闲就翻翻别人的生活,然后作为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别人八卦。
这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相处模式是很让人不舒服的。正如现实生活中我对你推心置腹你却永远把我当外人防着我一样,放在谁心里都不痛快。
发不发状态是自己的选择,但是默默关注别人从来不给任何信息,沉默到对方都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自己却时常去八卦别人,有一种窥视别人的快感。
我们都有愿意给熟人或者朋友看却不愿意被陌生人看到的信息,朋友圈里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心情,很多人发朋友圈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状态。或许有人会说你可以选择私密,是的,在有了可选私密这种功能之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微信功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的情况下,或许手误添加过一些并不熟悉或者不再熟悉的人,有些人或许静静躺在自己的好友列表很多年自己却不自知。可是如果不是挨个查询,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朋友圈里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也正是由于这样没有安全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或者无视朋友圈了。
04
还好微信逐步出现了一些人性化的功能, 例如屏蔽、例如分组可见、例如三天或者半年内可见、例如设为私密。
而且据说,更强大的功能将出现:微信正在内测“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不常联系的朋友们可以选择“一键删除”。
可以清理朋友列表让自己的朋友圈变得“干净”,自己加好友的时候也会更加加以甄别选择,只是希望我们的社交恢复纯粹的朋友圈,但是已经造成的影响,或许已经不可逆了。
我们已经越来越懒得发状态,也越来越不想打开手机刷动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慢慢替代了之前肆无忌惮的那些分享和记录,以前那些简简单单的心情记录热情,如今都已变成了一种过去式。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秘密,个人生活也原本不适合展示给别人。既然社交工具已经不再单纯,那么生活记录只能转移或者设为私密。
我们在变化,很多关系也已变了味道。而朋友圈也在逐步成熟。
熟悉的朋友,即便朋友圈没有来往,你们仍是莫逆之交;那些静静躺在列表、没有现实来往也没有网络交流的“好友”们,不是无视你的存在就是对你的生活心存他心,绝对不会祝福你的生活,那么他们留在你的列表也多半也是浪费你的时间。
只想说:之前在朋友圈默默无闻的你,或许再也看不到朋友圈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