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博洛尼亚插画展,侵权立删
早上因为孩子的事情又一次情绪失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孩子一早醒来开始闹情绪,不肯起床,哼哼唧唧耍赖皮。怎样去哄去劝都不起作用,昨天类似的事情也发生了几次,因为一点不称心,别扭很久。终于,我感觉耐心一下子被消耗殆尽,开始对她大吼大叫,又一遍一遍数落她,“为什么你这么难哄,跟你说了这么多一点用都没有,我真的很生气。“ 被这样一吓,孩子哭的更凶了,越发歇斯底里起来,而我瘫坐在沙发上,很崩溃。
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平静下来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类似的情景在小时候我们就经历过,而在读了那么多年书,也看过无数教育、育儿的文章后,竟然还是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我说的是育儿和亲子关系,尽管我们这代人比父母有了更多的知识,也接触了更多现代的育儿观念,骨子里有几件事还是无法改变。尽管我们对父母的各种负面影响无比抵触,并发誓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这样对他们,可我们不自觉还是一再变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1、绝对不能容忍“不听话的孩子”
跟朋友聊起来,说起最容易让火药桶爆炸的是“不听话”,一遍一遍说但是没有用;犯了错误不肯承认,还不断狡辩,父母说一句,他们能有十句等在那里,理由比谁都多。一般这时候,即使还比较沉得住气的父母也往往压着无名之火,一旦孩子进一步再争辩几句,就会引发一顿严厉的斥责。
仔细想想,这事确实有点不对劲。就像我女儿说的“凭什么你说的我就要听,你是太阳吗,整个地球都围着你转吗?” 这种要求孩子处处听话,一旦孩子反馈就怒火中烧的想法其实是最传统的家长式权威在作怪。我们时时以自己是开明的父母自居,殊不知在做起来,仍然想要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要求孩子你必须、马上去做什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有些胆小的孩子不敢去反抗,形成了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有些比较叛逆的小孩偏偏不吃这一套,你要求我必须做,我偏不,看你能拿我怎么样,最后变成父母和孩子的对立,僵持不下。如果父母抱着一种“我不相信就治不了你”的赌气心态,孩子也能够感受出来,并立刻把自己放在对立面,时时要去对抗,即使父母说的有道理,孩子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啰嗦和爱唠叨的本性
我们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妈妈的唠叨,明明一件事情都讲过好多遍了,可还是一再重复,实在心烦。等我们做了父母,发现俨然变成了妈妈,从早上唠唠叨叨,一直念到晚上。不管是“快点起床了,马上要迟到了”,还是“多吃点这个,这个有影响”“这件衣服冷的时候要穿上,那件东西别忘记带了”“听到了吗,到底你有没有听到?”
我们总是催促着孩子完成他们本该自己安排的事情,从来不给他们任何自立的机会。于是,看到孩子慢慢越来越皮,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甚至像是完全没有听到。他们选择性忽略这些话,这些信息对他们不再有任何价值。
3、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好
我们这代人深受“别人家的孩子”之苦。从小在妈妈那里听来的,永远都是张三家的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李四家的孩子得了什么大奖,王五家的谁谁谁又考上了清华北大。活在他们阴影中的我们一直努力追赶,从来不敢有一丝懈怠。努力的动力永远都是为了让爸妈开心,让他们在叔叔阿姨中能够扬眉吐气。
后来,我们做了爸妈。我们暗暗发誓自己不会因为比较去给孩子施加压力。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平和的,横竖都看自己的孩子最好。而在孩子读了书,进入了社会,在一个集体环境中,这种攀比的思想开始萌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又伶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都那么快,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又乖巧又懂事,为什么老师喜欢别的孩子不那么喜欢我家孩子……
于是,再看自己家孩子,怎么都不顺眼,话里话外都开始有一些嘲讽的语气“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啥,你怎么这么不上进啊,人家比你小的谁谁谁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怜了我们的娃,开始了轮回。“别人家的孩子”何时才能永远从父母的教育标杆中消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果不想变成父母的样子,重复他们在教育上的那些错误理念,确实需要更大的力量帮助我们克服惯性,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所有今天的问题。
从焦虑和不安中发现教育的本真,重新去定义一种全新的亲子关系,不再被昨天的问题所羁绊,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