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_忆编写 2020.12.21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
冬至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人崇尚阴阳学说,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是阴气最重的时候,但物极必反,阳气自冬至后,就开始慢慢增加了。
冬至为“冬节”,所以也被人们视为冬季的一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尤其唐宋时期,冬至更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这天,朝廷会放假,官员们会设宴庆祝,民间也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亲戚好友之间,互相赠送饮食、互相庆贺,可以说处处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现代人过冬至虽不如古代人那么隆重,放假庆贺什么的,但也是非常的重视,对于冬至吃什么的话题,应该是因地区而异吧。有的地方吃水饺,比如北方一带是吃饺子的,俗语有言“冬至饺子夏至面”。而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也叫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还有的地方是吃羊肉的,比如巴蜀之地。
冬至我们吃过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就来欣赏下唐宋诗人们这一天写下的一首首感情各不相同的冬至诗吧。
唐.杜甫《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
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葭,是初生的芦苇,六琯,用玉制成的律管;古代为了预测时令的变化,会将初生芦苇内的薄膜做成灰,放在代表十二个月的律管内,每当节气到来的时候,因地气鼓动,灰就会自动飞出来,这里杜甫便是指的此事。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宋·张耒《冬至后三日三首》
梅柳有情态,江城过岁除。
山村见霜橘,江市出寒鱼。
谪久衣冠懒,身闲故旧疏。
傍篱挑翠甲,忆我故园蔬。
诗人眼里的冬至,梅树柳树皆有一番情态。
小城的年尾,也是如此。山村能看到经霜后的艳红的橘子,而江边能打上来美味的鱼。这样平淡的日子过着,是好还是坏呢?因为久久被贬谪,连形象都懒得注意了,而从前来往的故人们也生疏起来。诗人靠着篱笆挑着翠甲,心里想起了故乡菜园里的菜蔬。也会想起久别的亲人吧?冬天是不好过的。
冬至冷到极致,却也掩盖不住季节深处的萌动。首当其冲的便是梅花。
宋·释慧空《冬至》
冬后一阳生,东君未曾睹。
百草总不知,梅花先漏泄。
钟声出远林,雁阵横残月。
更拟问如何,弄巧翻成拙。
都说冬至后阳生,可是东君还没有消息啊。植物也像是睡过去了,还未被唤醒,只有梅花泄漏了幽香。远远的山林里,传来了钟声,一勾残月下,排着南飞的雁阵。别再问了啊,只怕弄巧成拙。诗人没有寻到春的迹象,但那粲然而放的梅花,难道不正是第一抹春光么?
宋.朱淑真《冬至》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十一月,黄钟律管应合冬至历象,和风催动;阴气潜伏,阳气回升,温和之气逐渐回来了。
葵菜影子相应移动,冬至这天白昼最短;腊梅花儿率先趁着小寒时节即将盛开。
八方之神的卦象都占得明年是个丰收年;玉制第六管黄钟管芦苇膜灰便自动飞出,应冬至节。
已经发现岸边一排排迎腊月的柳树,参差不齐的枝条,又要引领春天的到来。
注:
黄钟:古人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律管内的灰会自动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
应律:应合历象。
阴伏:隐蔽埋伏。这里指阴气下伏。
淑气:温和之气。
葵:指葵菜。
长至:此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冬至后日渐长,故称。
八神:主宰宇庙的八方之神。
表日:标识黄道吉日。
六管:玉制六律管。
葭(jiā):初生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