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阅读的第48本书,离150本还有102本。
2017年6月17日至6月24日《浩荡两千年》翻书笔记
页数:344页
推荐指数:3
阅读时间:5天
吴晓波是一个作家,一个会宣传的出版人,但是不是学者。
全书以"中国政商"为线索,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叙述到清朝,选取了几个朝代中杰出的商人代表,并且概述了当时的经济政策,同时也兼顾了当时西方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角度。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的说的本书记载的基本上是一个已经失去或者遗忘的世界。书中出现的工商人物,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在另外的历史叙述中被脸谱化、妖魔化,在所有的历史时刻,这些人从来没有当上过主角,不过在另外的意义上,正式这些人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这也使得“商人”这个名字直到近代才逐渐获得应有的地位。早慧的中国曾经是西方社会眼中繁盛的代名词,而经过闭关锁国之后,其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后来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市场中,并且主动参与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才有所上升。
当然,这本书的时间线是停止到清朝的,后面的故事我们也不再赘述。本书的重点是放在政治和商人这组关系上的,总的基调是商人要跟着政府走。
比较有意思的是让我对一些人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王安石,比如安史之乱等,比如宋王朝的覆灭。不能说是盖棺定论之言,至少是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人。
整本书读下来其实给我比较散乱的感觉,不知道是为什么,有种翻阅了大量资料然后进行了梳理整合,但是还不够逻辑分明,也是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压力太大吧。也搞得我很有兴趣去看看前面两本了。
本书简介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的又一最新力作!中国商业史三部曲完结篇。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浩荡两千年:中国商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的写作,是作者从中国企业公元前七世纪到1869年这两千多年的商业历史中寻找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在本书中,这些问题有的已部分地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商人出身的“千古一相”
第二章 商父的诞生
第三章 铁血兵马俑
【企业史人物】奇货可居
第四章 商人的自由时代
第五章 帝国的逻辑
【企业史人物】弘羊难题
第六章 最后的世族
【企业史人物】石崇斗富
第二部 公元589年(隋唐)-1367年(宋元):“世界第一”的黄金期
在桑弘羊去世之后的80余年里,汉帝国一直没有从武帝留下的"盛世后遗症"中摆脱出来。由于国营化运动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太大,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算缗令"再未重启,均输和平准二法基本废止,盐铁专营政策几度反复。自武帝之后,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而在地方上则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世族势力,在财经上,它与春秋战国时的贵族经济不同,俨然构成为前所未见的世族经济。
第七章 长安城里的商人
【企业史人物】唐诗商人
第八章 乱世思弘羊
【企业史人物】妇人经商
第九章 虚弱的繁荣
第十章 走到尽头的变法
第十一章马可·波罗的中国
.第三部 1368年(明)-1867年(清):超稳定的夕阳期
1373年前后的某一天,江南首富沈万三与当上皇帝不久的朱元璋侃侃而谈,有过一番很精彩的对话,他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的愉快和得意。不过,他不会想到,仅仅10多年后,他将家破人亡,他的儿子沈文度将爬着去见一位官府新贵。沈万三是元末名气最大的商人,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他出生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的沈家漾,后迁居苏州昆山的周庄。从各种笔记资料看,沈万三成为巨富的原因有三个。
第十二章 “男耕女织”的诅咒
第十三章 晋徽争雄
【企业史人物】耶稣教士
第十四章 权贵经济的巅峰
【企业史人物】南方海盗
第十五章 寄生动物
【企业史人物】商帮会馆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
第十七章 夕阳下的工商图景
【企业史人物】日升日落
第十八章 被鸦片击溃的帝国